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评论 > 正文

中国经济“年报”给世界新惊喜

2018-03-06 10:34: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我来说两句

“任何一位曾信心满满地预测中国即将衰退的经济学家、基金经理和政治思想家都已经被‘打脸’。”日前,新加坡《海峡时报》的一篇报道在谈及中国经济发展时如是评论道。对此,专家指出,仔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就不难理解那些唱空者、看衰者为何频被“打脸”。事实上,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延续,针对中国经济的唱空论、看衰论失去市场是必然的。

成绩单一枝独秀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系列数据记录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GDP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首次回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盛来运表示,6.9%的经济增长、不到5%的失业、1.6%的通胀,这样的经济运行格局难能可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枝独秀的。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在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报告认为,广泛的改革使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可能,这些改革把一个由政府主导、以农业为主、封闭型的计划经济体转变为更加市场化、城镇化的开放型经济体。

“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经济优势的不断显现:加快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被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微观动力显著增强;扩大对外开放,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新动能超出预期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对此,国际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疑问:中国会继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吗?《海峡时报》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无疑有理由感到自信。生产率的提高、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引入、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在数字化以及打造创新型世界一流企业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无不预示着第二波发展浪潮的到来。

“过去一年,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盛来运介绍,2017年,全国新登记企业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件,比上年增加1.8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网上零售额增长32.2%,完成快递业务量增长28%……

在赵锡军看来,当前,新动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技术等新要素的增加,新动能的成长更是超出预期,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加快显现,并持续推动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孟玮表示,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动能正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影响力与日俱增

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17年,中国GDP折算超过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5%左右,比5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规模有望重回世界首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在全球经济层面,中国经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达玛·盖伊表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用越来越关键,“向东看”成为趋势。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认为,中国经济取得了出人预料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优异表现,对中国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抱有信心。

“就国际影响力而言,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带动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同时,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低迷期,中国为世界带来了信心,这推动了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此外,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模式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赵锡军说,未来,在保持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还将不断提升。(邱海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