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人大代表谈“非遗”:有传承、冀创新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题:人大代表谈“非遗”:有传承、冀创新
中新社记者 陈林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
谈传承:从“传男不传女”到收“洋学生”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作为蔚县剪纸第三代传人,自幼酷爱剪纸的周淑英代表从小就常常私下学刻剪纸,最终打动从事剪纸技艺的父亲,打破“传男不传女”规矩。
“父亲(临终前)不让我早结婚,要我一定把蔚县剪纸发扬光大。”周淑英回忆说,父亲生前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剪纸创作上,不到60岁就离开了,她传承这门技艺是对老人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责任”。
潜心剪纸研究创作的周淑英,直到40岁后才谈婚论嫁。技艺的传承如今也早已突破了在家族内传的规矩。为了“让中国剪纸走向世界”,周淑英还收了许多“洋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她国外交流时现场拜师,也有慕名而来。
“大不过掌心、小不过拇指”的玻璃瓶,张汝财代表在寸方间绘制出大千世界,瓶中每一人物栩栩如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内画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屡在国内外获奖,并到近20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近年张汝财坚持开办培训班,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扎根其中。
定窑位列中国古代五大名窑,定瓷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文增的庞永辉代表坦言,自己学习定瓷6年后才真正喜欢,师父“事出分寸理可通之,艺差毫厘道所不容”的教诲让他受益至今。他正通过努力,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这一产业。
说创新: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
为更好传承和发扬剪纸,周淑英从形式、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她说剪纸过去多为窗花,内容是戏剧人物、吉祥花鸟,现在题材融入冬奥会、民俗等多种元素,也从窗花变成了收藏品、装饰品。
蔚县剪纸有“三分刻、七分染”一说,过去只有紫色等五种色彩。为研究紫色深浅变化,周淑英“用了三个冬天”。她说,剪纸技艺本身很苦,“突破创新更是特别特别难”。
张汝财认为,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以前画内画多用矿石颜色和植物颜色,现在融入油画颜料,“比照片效果还要好”。内画也从鼻烟壶扩大为玻璃球、水杯、笔筒等,“让更多人享受到这种美”。
创造了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的定瓷技艺传承人庞永辉认为,定瓷发展要在深挖传统技艺基础上有所创新,融入当代设计,做出时代精品。
话履职:当选代表是荣誉也是责任
“建议采用不少,京津冀三地看病异地报销难的建议还被作为重点建议”。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汝财谈及过去五年履职时如是说。
他在保定、衡水等地走访调研发现,北京、天津老人到河北养老时,看病报销并不方便,就提交了相关建议。“如今异地报销在京津冀三地已经方便,同时还开始向全国推行”。
“有责任感,也有荣誉感。”张汝财说,作为人大代表,建议被采纳,最终能让民众受益,他觉得尽了代表职责。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周淑英说在新时代要履行好代表职责。面对一些“非遗”项目有可能面临传承中断的风险,她建议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同样,庞永辉也提出了加大弘扬定瓷文化、发展相关产业的建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