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甘泉、刘红霞)赴北京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党永富专程回到河南省西华县的试验田,带上了两捧土、两把麦苗。 “你看,这一瓶是化肥施用过量的板结土壤,碎了后就成粉面一样;这一瓶是用生物技术改良后的土壤,一粒一粒的是‘会呼吸’的土壤。”在河南团驻地,党永富捧着透明瓶子,向记者展示两种土壤的区别。与之对应的,还有两把麦苗,在板结土壤里生长的小麦根扎不深,而在恢复地力的土壤里生长的小麦根须又直又长。 党永富是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一名普通农民,20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接触到化肥、化学除草剂。这些化工品用在地里有着惊人的效果,但由此也让他产生疑问:会不会有副作用?正是这个疑问,改变了他的人生。此后近30年间,他跑遍大江南北,遍访高校名师,自制化学反应罐做实验……从一位普通农民逐步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土专家”。 仅2017年,党永富就走访调研了10余省份20多个县市,与农民访谈,做土壤检验。他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一袋化肥够种5亩地,那时的土地有劲儿是健康的;现在,一亩地就得一袋半化肥,结果化肥越用地却越贫。”面对部分土地“化肥依赖症”的现象,他忧心忡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目标。这些变化让党永富感到振奋。他说,治理土壤污染还需乘势而为、久久为功,尤其是加大有机肥推广应用,更新农民观念,实现化肥“零增长”进一步向“负增长”转变。 “化肥是‘肉’,有机肥才是土地的‘粗粮’和‘蔬菜’。‘大鱼大肉’吃多了,土地同样会生病。”在他看来,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土地,“饮食营养”均衡土地才会健康。 然而,农民最大的担心是化肥减下来,产量也降低了。为此,他在新疆、河南的农田做对比实验,反复向农民证明——利用新技术,让化肥减量的同时不仅不减产,而且籽粒更饱满。 “当然,有机肥具有成本高等限制,因此治理土壤污染离不开技术支撑。”党永富建议,国家要重视提高土壤科技支撑能力,借鉴已有的成熟模式,在粮食主产区优先开展减肥增效。 |
相关阅读:
- [ 03-03]人民网评:代表委员通道,见证新时代开放气质
- [ 03-03]代表委员村里来:“我的梦想是‘让彝绣走出深山’”
- [ 03-02]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卢丽安——爱国爱乡的台湾籍党代表
- [ 03-02]军地青年代表祭扫雷锋墓 向伟大战士遥寄哀思
- [ 03-02]青年英模代表向全军倡议:争做新时代雷锋传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