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画面美不胜收(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④)
2018-02-28 15:53:44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赵舒文 |
分享到:
|
走到吉林省吉林市韩屯村—— 绿水青山雪乡 深入就能读懂 本报记者 孟海鹰 “长时间不来,都想这里了,想我兄弟了。来,再喝一个!”在吉林省吉林市韩屯村采访时,记者在村里农家乐瓜尔佳满族大院,看到老板与游客“称兄道弟”,在热炕头上对饮叙旧欢谈……来做客的夫妇秦龙和胡艳春来自哈尔滨,秦龙爱好摄影,在村里雾凇岛上拍的雾凇获过奖。 赏雪景、观雾凇、泡温泉……近些年东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记者在走基层的过程中,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乡村旅游,许多农民不必背井离乡出去打工挣钱,守着家就能把钱赚了,可以说是解决空心村、养老等一系列乡村问题的金钥匙之一。 在韩屯村,我听到了纯正黏豆包的制作方法,感觉很有启示:从秋末扒包米时开始泡米,要泡四五十天,这样的黏豆包吃起来又好吃又不烧心。那些就泡个两三天,糊弄一下,包了就卖的,既不纯正又不好吃。是的,雪乡再美,服务还要有做黏豆包般的耐心,对待客人如兄弟般的真心,才会一直美下去。宰客挣快钱的行为,只会自断后路。 每次走到乡下田间,坐在热炕头上跟农民聊天,总会得到新鲜有趣的知识,看到书上网上没有的图景,有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走近是了解的前提,深入是读懂的开始。 走到广州市从化区莲麻村—— 树立信心斗志 改变村容村貌 本报记者 黄福特 腊月廿九,记者奔赴广州市从化区的莲麻村新春走基层。 平日里看到来自各地的脱贫典型,总是欣喜于老百姓脱贫后的幸福生活,觉得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类似于“扶贫过程中村民的思想、行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村如何才能实现从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等更是不曾多想。正是内心对“接地气”的呼唤,驱使自己迫切希望走向田间地头…… 解决“人穷志短”的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的关键在于引导。老百姓很实在,任凭你如何宣传、如何教育,只有看到板上钉钉的收益,才可能放手一搏,而一旦尝到甜头,就有可能再接再厉。这离不开村干部的苦口婆心、以身示范。一旦村民们树立了斗志和信心,村容村貌的变化将成为必然。 只有将“强扶上路”转变为“自己走路”,让贫困户不等政府发钱,自己积极奋斗,才能将好事做好。这需要发挥扶贫阶段性成果催化剂的作用,激发贫困户的信心和斗志。只有精神面貌改变了,村民才能更加积极进取,脱贫才能一劳永逸。 |
相关阅读:
- [ 02-28]【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从严从实解决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 [ 02-28]两会前瞻:中国高层换届年 人事新局受关注
- [ 02-27]全域整治 莆阳大地靓起来
- [ 02-27]“迈向新时代”主题剪纸展亮相福州 展现剪纸魅力
- [ 02-26]【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的南安探索
- [ 02-24]提“旧”立“新” ——看晋江产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道
- [ 02-2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奏响迈向新时代的最强音
- [ 02-18]《了不起 新时代》:书香中国 文化自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