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一些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越千年,被称为“直接过渡民族”,简称“直过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直过民族”的群众一直在与贫穷抗争。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也加大力度,以“超常规”措施,帮助“直过少数民族”兄弟跟上全国人民奔小康的步伐。 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的拉祜族村寨,只有17户人家的曼班三队,就是一个“直过民族”村寨。四个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走进来”,带村民们“走出去”,这个原始村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刚刚过完拉祜族新年,正是农闲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曼班三队的年轻人早就带着捞鱼和打猎的工具窜山去了。生活在这里的17户人家56位拉祜族村民,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半农耕半游猎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父辈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大山。今天,他们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准备前往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州府景洪。 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罗志华:“我强调几点注意事项,景洪对于你们大多数人来讲是第一次去,要相互看好自己家人。” 正在跟村民讲话的是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罗志华。他原来是勐海县兽医站的干部,2015年被派驻到曼班三队。 曼班三队的17户村民原来生活布朗山深处,只有一条无法通车的土路,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这就是过去村民们生活的茅草棚。当时,村里没有通电,人们喝的是河水,睡觉躺在火堆旁边的地下,大多数人家家徒四壁,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直到2011年,经过两次搬迁,曼班三队才在现在的寨子里定居下来。 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小老师 李伙保:“到时候去到景洪找不着我们以后,你就拿着这个给人家看,打这个号码找我们,一个人一张。” 扶贫队员李伙保为村民们准备的小纸条上有他和罗队长的电话。李伙保也是村里的第一位老师。 当时村里既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全村只有一台电视机,能播放DVD光盘,可光盘要到几十里地以外的乡上去租。李伙保到这里的第一天晚上,就想打退堂鼓。 这个拉祜族村寨的贫穷落后和村民的质朴热情同样震撼着李伙保。就在那天早上,李伙保见到了他的八个学生,并彻底决定留下来。 李伙保在曼班三队当了四年村小老师。他给这里带来了很多变化。 不理会村里人的嘲笑,独自跟着手机唱歌的年轻人名叫扎优,是李伙保的第一批学生。2011年李伙保刚刚到曼班三队的时候,扎优12岁,和15岁的哥哥扎多一起上一年级。两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曼班三队采访时,只有扎优和几个上过学的年轻人,能用最简单的普通话磕磕绊绊地接受采访。李伙保刚来的时候,每逢周末回县城,都会给村里带回很多影片光盘。 后来州广电局又为寨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捐助了电视机,安装了有线电视,曼班三队也有了手机4G信号。可村寨里的生活仍然是孤寂的,除了自己的几个学生,李伙保到农户家还是要说拉祜语,他常常在日记中吐露自己的苦闷,觉得教学进展太慢了,村寨的改变太慢了。2015年,勐海县委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几个“直过民族”村寨的扶贫力度,一举派驻四名工作队员进驻曼班三队。李伙保主动申请加入驻村扶贫工作队。可没想到,扶贫工作队的进驻,却没有受到他当初那样的热情欢迎。 其实老罗也是一个拉祜族干部。可刚到曼班三队来的时候,他感觉这里和自己的老家最少也有20年的发展差距。 看到这里落后的耕作方式,急脾气的老罗决定,每天早晨召集村民集体下地种田,由工作队员现场手把手传授农业管理经验,并严格要求村民按时出工。 老罗在自己的工作日记里写了这样一件事情:今天组织集体劳动,有三家村民未见出来,一家没有起床,一家不知去向,一家说身体不舒服。我了解情况后,叫生病的人去看医生,叫未起床的人起床并去劳动。不能有病不治,无病装病。2016年,按照老罗要求的耕种方法,曼班三队获得了大丰收,很多人家第一次收获了整整一年都吃不完的粮食。可观念上的差距和冲突却并没有因此消失。 从2015年开始,上级政府加大了对曼班三队的硬件投入,先后硬化了村寨道路,打通了生产道路,修建了篮球场,为村民家庭进行了厨卫改造,家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燃气灶,原先只能到河里洗澡的村民,开始习惯在家洗热水澡。粮食上的丰收、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变,加上农村低保和国有公益林生态补偿款等流入性收入,给村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可也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而长期以来的贫穷封闭,也确实限制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力。于是,在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勐海县委县政府决定,要定期带村民走出大山。 勐海县工会副主席 李亚玲:“等一下还要领大家到我们景洪最大的集贸市场给大家看看,看看都卖什么,卖什么价钱。我们曼班三队为什么穷,穷根在我们思想上,我们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就没有收入,所以带大家出来长见识,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人。” 在景洪的集贸市场,几个村民看到布朗山上到处可见的各种土特产被商贩摆在地上叫卖,非常惊讶好奇;在一个大超市里,他们在电视墙前不愿离去。在西双版纳飞机场、在解放纪念牌前、在动物园里、在澜沧江大桥上、在州政府大楼前,曼班三队的拉祜族村民看着、议论着,几个年轻人尽情地用手机拍照。这样的活动每半年就要搞一次,村民们已经去过了县城勐海、参观过一个发展较好的拉祜族村寨、还参观过几个养殖和种植基地……每次活动回来,他们还要再议论半年。开阔了眼界的村民们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工作队员的带领下,村里的冬瓜猪、茶花鸡等养殖业初具规模,各种果树、茶树和经济作物也栽下山坡。2017年有5户村民率先实现了脱贫。 这天夜里回到曼班三队,寨子里举行了篝火晚会,几位村民用还是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记者吐露了心声: 村民 扎培:“要努力干活,要赶上人家城市里面。” 村民 扎戈:“我想坐飞机,想去北京啊。” 村长 扎雨:“以后就是养猪、养鸡。” 扎雨的妻子 娜拉:“存钱,我们要养孩子呢,好好让他们上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