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电动自行车“战国时代”:部分小企业会受更大冲击

2018-02-01 14:54:10 周群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电动自行车的“战国时代”

新国标落地后,会推动电动车产业的洗牌——对有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是利好,而一些开发、质保能力差的小企业会受到更大冲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峰

  资料图:电单车。中新社发 陈文摄

1月16日,由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四部委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制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报批稿(以下简称“新国标”)在京发布。此时,距现行1999年版本的国标《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开始施行,已18年有余。

新国标面向全社会公示30天,其中的部分条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最高时速不超过25公里、整车重量(含电池)最高55公斤、电机功率不超过400w、强制规定有脚踏功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初发萌芽,90年代出现了第一批电动车品牌。在此后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动车行业的品牌更迭如过江之鲫。如今,这个产业已发展壮大。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年产量3000多万辆、从业人员500万,有许可证的电动车企业超过2000家。中国已成为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

但在该产业发展与繁荣的背后,其利润率却不断受到挤压。同时,生产混乱、管理无序、恶性竞争、现行国标不合时宜、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也不断显现。

价格大战挤压利润空间

电动自行车被认为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新能源交通工具。

行业类专业媒体“电动车观察员”主编顾宏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前后,是电动车利润率最为可观的时期,有的品牌的毛利润率能达到30%。

“一台3000元的电动车,厂家加商家的总利润能接近1000元。一年销量10万台,每台价格3000元,他们一年的毛利润就能达到9000万元。”

顾宏泉说,现在电动车质量比10年前有所提高,但是同一款车的售价跟10年前是持平的,这一行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受到挤压。“有的企业净利润率仅有4%~5%。”

一位知名电动自行车品牌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这一产业龙头品牌逐渐集中,中国电动车目前进入了“战国时代”,大家纷纷打价格战。“即便是一些龙头企业,净利润率也就在5%左右。”

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分别为3650万辆、3510万辆、3350万辆、3210万辆,2017年产量将保持3300万辆左右。

江苏常州电动自行车经销商相阳认为,在整体上利润微薄的情况下,选一个二三线品牌的产品经销,不如选一个一线品牌的产品。他说,近些年,消费者越来越有品牌意识,小品牌越来越难以生存。

台铃电动车集团总裁姚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产业的竞争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萌芽期,这时的质量相对粗糙;第二阶段,大量企业和产品出现,这时会出现恶性竞争;第三阶段是技术竞争时期,优胜劣汰,行业逐渐规范化。

“所有产业的发展,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有良莠不齐的一面,现在中国电动车产业已经有20多年历史,还在第二阶段。”姚立认为,从产品竞争到技术竞争阶段的过渡,需要时间和沉淀。

关于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布局,绿源董事长倪捷在一篇《电动自行车重要关联解释》的文章中写道:(中国电动自行车)最集中的四个产区是江苏、天津、浙江、山东,其次是广东、安徽、河南,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制造基地。目前全国年产量 50 万辆以上的制造企业有十余家。另外,蓄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等配套企业总数近万家。

2017年3月15日,由台铃集团主办、国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协办的《中国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透露,中国电动车社会保有量 2.5 亿辆,电动三轮车社会保有量 5000 万辆,产业工人 500 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主营业务收入 1001.7 亿元,同比增长 9.2%,实现利润总额 56.3 亿元,同比增长 3.9%。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