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改善”成为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的关键词。尤其是最近这个冬天,中国各地越来越常见的蓝天白云让德国《商报》等外媒不禁感叹,这是一个不管评价多高都不过分的突破——北京首次证明了环保比经济高速增长更重要。 蓝天白云常见 “异常良好。”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形容自2017年底入冬以来的北京天气。该报发现,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入冬以后,一些北京市民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看到蓝天白云,就忍不住拍照晒在朋友圈,因为“感觉这几个月,几乎天天都是蓝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2013年,中国政府出台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要求在2017年底之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也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2018年发布的最新数据,北京顺利“达标”。 对此,《联合早报》感叹,北京这个冬天的蓝天,迟至2017年初都是无法想象的。就在2017年元旦期间,北京还曾被“雾霾锁城”,创下持续空气重度污染及连续预警总时长最长的历史纪录,而如今,实时播报空气质量的应用软件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1日,北京入冬以来出现中度以上污染的天数屈指可数。 这段时间,被北京乃至中国更多城市的蓝天吸引目光的,不只《联合早报》一家外媒。 近日,香港《南华早报》引述中国环保部的消息称,2017年12月,北京的空气质量在中国74个城市中排名第九,比云南昆明还高一位。据悉,2017年11月,北京的这一排名是第16位,2016年11月则是第58位。该报引述环境专家的分析称,北京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是北京治理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污染源的结果。 法国《世界报》也报道称,2017年1月1日至12月15日,北京重污染天数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2/3。究其原因,为了能够到2017年底完成一系列具体目标,各级政府在2017年秋季加快了针对污染气体排放的治理步伐。该报引述专家分析认为,中国蓝天保卫战“可以说已取得部分胜利”。 对于中国空气质量的变化之快,德国《商报》直言出乎所有人意料。该报报道称,2017年第四季度北京的空气质量同比提升超过50%。不仅如此,东北地区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 治理决心震撼 中国蓝天白云更为常见,这和中国政府大力治理的举措和决心密不可分。 拉美社注意到,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为了确保冬季空气更加洁净,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受污染最严重省份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新的预防性措施。比如,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地在2017年10月底前完成“禁煤区”建设任务,散煤彻底“清零”;河北省和天津市还在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限制省市内具有高污染性的工业活动,并将限制建筑材料的生产;山西省也为响应国家对改善空气质量作出的努力禁止了煤的销售、运输和使用。此外,到2020年,中国有望拥有一套能确保质量、真实性和环境数据标准掌控的体系。 对于中国政府的种种努力,拉美社给出肯定评价,称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在保护环境、保持平衡和可持续增长上投入了相同的重视。 路透社也从液化天然气卡车在中国日益走俏的趋势中,看出了中国的治霾决心。该社报道称,2017年,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液化天然气卡车在中国火了起来,当年进口量增长45%,需求猛增。北京认为,使用天然气是克服雾霾的重要举措。 在实施生态行动的同时,中国对环境保护督察组管控的加强也引起外媒的关注。早在2017年4月,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就发表题为《中国环保部向北方28座城市派督察组治霾》的报道,称2017年环保部从中国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总共“2+26”座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对此,德国之声引述中国媒体的报道称,此次强化督查被称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旨在强迫那些常以保护就业岗位和收入为名而对环境污染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区“遵守规范”。 《南华早报》刊文称,虽然彻底改善空气、水和土壤的质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目前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的决心令人鼓舞。文章称,中国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国内发展问题上的长期任务,并在理论层面将生态文明放在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同等重要的地位。有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政府实施了包括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扩大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等诸多重要改革。 由此看来,中国空气治理成效显著,也是在情理之中,并非完全出人意料。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