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创广西绿色未来 ——来自“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的声音
2018-01-21 16:38:5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携手共创广西绿色未来 ——来自“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的声音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陆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政策,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近日,“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在广西柳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就生态文明、政策发展、环境保护、能源建设、污染防控及海外环保经验等进行探讨与论述,并对绿色产业国际化进行探索,为各企业的产业技术提供合作、交流与接洽的平台。 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准则,也是推进‘美丽世界’的基本战略”“‘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当下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发展道路”……论坛上,专家们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为未来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匈牙利国家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吉奥佐·乔丹(GyozoJordan)以多瑙河流域的保护方案为例,介绍了“欧盟水框架指令”的独到之处。该指令推出“流域管理”的方法,同时能促进执行关于跨境水道和使用保护的公约,不失为一个全面的指令和法律框架。 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邓小明介绍,科技部正大力建设“绿色技术银行”,推动绿色技术面向国际国内的转移转化,鼓励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使用绿色技术,强化科技金融结合,加快科技结果转移转化,并通过绿色经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新时代对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为保护绿水青山,多数工业城市选择从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型经济转变。如今,新时代对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发展方式曾对柳州的城市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柳州市常务副市长刘可表示,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柳州下定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绿色城市体系,使得“酸雨之都”华丽蜕变为“宜居之城”。如今,柳州形成了汽车、机械、钢铁等优势产业,并推动传统产业实施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绿色化改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 “柳州的实践表明,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认为,在绿色制造产业领域,特别是清洁能源、清洁产业方面,柳州有着长足优势和丰富经验,可以与“一带一路”国家分享。 “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需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认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一个具体实现模式和依靠是“循环经济”,即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探索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大有可为 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和重要资源优势。近年来,广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技术框架下的环保国际合作,并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交流。 “近年来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曾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希望广西能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实施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绿色化改造,不断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利用好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燕表示。 当前,广西如何更好地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结合‘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广西应进一步强化在经济走廊中的前沿优势地位,把握自己的独特优势和资源,真正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发展中扮演好应有的角色。” “这是广西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论坛,专家们分享的先进案例和经验,为广西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广西环保厅副厅长欧波表示,开展合作、对话与接洽,对打造环境友好、生态文明良好的绿色“一带一路”,建成“世界上最美的经济走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0日 09版) |
相关阅读:
- [ 01-20]“绿色假日集市”开市 打造乐活新方式
- [ 01-20]荒山上开辟出生财之道 金寨光伏产业开拓绿色脱贫新路径
- [ 01-20]俄媒:在绿色能源领域 中国将全面领先美国
- [ 01-20]绿色崛起江西有"三招":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 制度建设
- [ 01-20]诸建华:绿色发展勇争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