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蹈毁林开荒的历史覆辙 ——来自宁夏退耕还林一线的报道(二) 退耕还林,会不会在完成验收、停止补贴之后重新毁林开荒、前功尽弃,重蹈30年前发生的历史覆辙?这是记者此次实地采访要重点了解的。 这里提到的“历史覆辙”,是1982年至1986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我国有关部门在宁夏贫困山区西吉县联合实施的“2605项目”。实施这个项目的目的,是通过退耕、造林、种草来遏制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了推进这个项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无偿向当地提供了小麦、干面条、牛肉干、牛肉罐头、椰枣等食品。这个具有试验特点的项目很成功,有关部门的验收表明:项目完成后,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度上升,土壤侵蚀总量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当地燃料奇缺的状况也有所缓解,而这些成效也充分说明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还没等项目继续发挥生态效益,就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片大片的退耕地又毁林复耕了,几年退耕还林的成果和科研取得的数据以及据此取得的经验都毁于一旦。 记者走进西吉县大堡村,见到了当年“2605项目”的亲历者何汉忠。53岁的何汉忠,当年还是20出头的小伙子,他对当年的往事至今还记忆清晰:由于他家的耕地也被列入“2605项目”,所以他也吃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椰枣、空心面和牛肉罐头。项目完成时,栽的树都有两米高了,长得好的都可以当椽材了。项目验收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听说村里有人上山砍树了,全村人就都上山了,几乎没落下一家。也有人前去阻挡,但挡都挡不住,只一夜工夫,承包地里的树就全砍光了。何汉忠也与村里其他人一样,将原来自家3亩地上的树全部砍下来、拉回来当柴烧了。没过多久,全村五六百亩一度林草茂盛的山坡地就种上了庄稼,又恢复了几年前的面貌。 像大堡村这样一夜毁掉几年退耕成果的悲剧,几乎曾在西吉县各地同时上演。 “2605项目”通过验收了,原来的援助也停止了,退耕农民的衣食马上就成为最现实的问题。没有生活出路的农民,又打起原来退耕地的主意,零打碎敲蚕食退耕的成果。据几位村干部介绍,先是割草,后是毁林,先是偷偷摸摸地挖,后是大张旗鼓地砍。县里迅速成立“林草管护办”,组织大量人力分头阻止,但还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结果,除了国有林场和部分集体林场的退耕林地外,农民承包的30多万亩退耕地全部“复辟”了——又变成靠天吃饭、收成微薄的耕地。 如今说起这段往事,何汉忠还是一脸无奈:“没办法,我们这里条件太差了。没有补贴了,我们就要断顿,还得从土里刨食。” “2605项目”的教训太深刻,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在全国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西吉县实施的“2605项目”颇为相似。那么,退耕还林工程会不会重蹈“2605项目”的覆辙?一旦停止补贴,退耕农民会不会再向退耕地“开刀”?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于2005年年底深入到宁夏退耕还林最集中的南部山区进行了深入采访。 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时间节点采访,是因为当时我国确定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周期是8年,各项补贴也是在8年后完全停止,也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计划。眼看工程再有两三年就到期了,那么,退耕还林取得了哪些成效?国家的补贴还能延续吗?如果停止了补贴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对此,退耕农民、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都很关心。 2006年1月7日,《光明日报》在突出位置刊登了《退耕还林:补贴到期之后怎么办》,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改委就此先后派人到宁夏考察,其中,国家林业局时任副局长李育材专程赶到西吉县调研,称在宁夏、在西吉取到了真经,可以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随后,国务院决定,将退耕还林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一转眼,又过去了十多年。记者带着心中的牵挂再一次对退耕还林进行了专门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原来人们普遍担心的毁林开荒在所有地方都没有出现,退耕还林工程也没有重蹈“2605项目”的覆辙。 原因何在? 原因有很多: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贴,又延续了一个周期,不仅确保退耕农民在一个时期内衣食无忧,而且为他们成规模地劳务输出、培植后续产业、积蓄发展后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也让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在产生经济效益;各种扶持政策和“输血”“造血”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比十几年前翻了几番;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减轻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让脆弱的土地得以休养生息;除了土里刨食,当地挣钱的路子也越来越多,就是外出打工也比耕种贫瘠土地收入高得多,人们对开荒的兴趣越来越小了;太阳能、电磁炉、煤气灶等新型能源的广泛使用,农民无须再上山砍柴做饭、取暖了;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农民理解了国家退耕还林的初衷,对退耕还林的意义有了认识,也不想再干自毁家园的蠢事了。 西吉县大堡村的何汉忠、牛生永在回答记者的询问时,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毁林开荒的事,再不会出现了,我们不敢再毁林了,也没有必要再毁林了,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8日 10版) |
相关阅读:
- [ 01-15]宁夏26名职教老师来闽开展教育交流
- [ 12-29]宁夏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 [ 12-13]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举办宁夏特色小(城)镇建设专题培训班
- [ 12-06]140件宁夏回族民俗文物在厦展出 持续至2018年1月3日
- [ 12-04]宁夏发现西周诸侯级别大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