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家属签字”的手术!
(导视)
解说:
手臂脉搏摸不着,颈部脉搏也消失,路遇心跳骤停的老人,你救还是不救?
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 李辉:
这位姑娘冲过来的时候,真的是一点没有犹豫按,直接用面巾纸将病人嘴巴周边擦拭了一下,自己就开始嘴对嘴人工呼吸。
解说:
大面积心肌梗死,老人家属赶不到,无人签字的情况下,手术做还是不做?
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 王军:
我签了个字,我说他的责任我来承担,你们去救吧。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一场没有“家属签字”的手术!
主持人 张羽:
晚上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
在今天的节目开始,我们首先要播放一则寻人启示,这两天南京很多媒体都在播发这张寻人启示,我们来看一组照片。这个照片拍摄在今年的1月4号,照片记录的是1月4号当天一位老人路过鼓楼医院附近的时候,突然心脏骤停摔倒在地,这时候路过的人们纷纷出处相救。
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看到,两位男子都是路过的医生,那么进行心脏按压的这位男子叫李辉,而这位帮助的男子叫做王轶。第二张照片记录的是一位穿黑色羽绒服的姑娘,在为老人做人工呼吸,而这个时候老人刚刚被清理过口里的呕吐物,姑娘就不蔽污秽,直接给老人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那么当时有现场的市民被这一屏所感动,用手机记录了现场的情况,并问这位年轻的姑娘说您叫之什么,这位姑娘说这个没必要问,进行完人工呼吸之后姑娘就离开了现场。我们看这就是位外表清秀,心灵美好的姑娘。
于是相关的人就把姑娘的照片发到了网上进行寻人启示,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现场众人伸手相救,挽救老人生命的故事。而故事讲到这里,其实还远远没有结束,故事更大的波澜是在后面,也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那么老人被送进医院之后,在心脏暂时恢复之后,又面临着更大的危险,而这时候家属没有赶来,要做手术面临着家属无法签字的情况,这时候谁来担这个责任,后续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今天,这位老先生仍然躺在南京鼓楼医院。在接受完几天的深低温脑保护治疗后,目前他仍在接受后续治疗,仍未苏醒。
六天前发生的一切,他或许并无印象,被谁送到的这里,他也并不认识;但如果没有这一切,这位老先生,现在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是猝死。
解说:
1月4日下午,南京新年第一场雪。63岁的南京市民刘先生在马路上突然晕倒,后经检查为急性心肌梗死。
路过市民:
当时我从地铁里出来的时候,老大爷已经摔在地上了,好多人在那个圈子里,七嘴八舌的,当时我在那边看到的一个黑衣小姑娘跪下给他做人工呼吸。我第一时间看到这个小姑娘,然后看到这两个男人,就戴眼镜的,(觉得)这两个人特别有专业性。
解说:
这位市民说的这两个人,事实上是附近鼓楼医院消化科的医生王轶和医学影像科医生李辉。两人刚好下夜班路过,发现情况危急,病人脉搏已经消失。
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医生 王轶:
当时判断他已经是心跳呼吸骤停,这个人的嘴唇是紫绀的,大量食物堵在嘴里面。我怕他误吸 食物呛到气管里加重他的窒息 赶紧把他侧过来。
解说:
他一边打电话给鼓楼医院急诊室,请同事立即送推车来;同时,事发现场也争分夺秒地展开抢救。
李辉:
这个姑娘冲过来的时候,真的是一点没有犹豫,直接用面巾纸,将病人嘴巴周边擦拭了一下自己就开始嘴对嘴人工呼吸。
路过市民:
当时不知道谁拿上好多餐巾纸,旁边还有好多居民给打伞。这个小姑娘个子很矮,大概在一米五几的样子,她的气不多,歇一会儿再去(人工呼吸),这两个男人就在她旁边,两个人交替轮换,给他按心肺复苏,这个老大爷就开始呕吐。
解说:
据介绍,事发地距离鼓楼医院50多米,摔倒后不到10分钟,老人随即被医护人员推着担架车,紧急送到鼓楼医院急诊室,此时老人深度昏迷,心率、血压、血氧均已测不出来。
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 张秋灵:
心跳确实是没有了,但是路上他们一直在按压来的时候,所以我们来的时候立即把按压先接上去,来了之后护士长给他做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其他同事当时看他瞳孔反射也没有,自主呼吸都没有,把这些措施都给他上上去。
解说:
经过10分钟的抢救,李先生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但还处于昏迷状态,而且频发室颤。急诊医生通过李先生手机中的20多个未接来电,与刘先生的家属取得联系,然而,家属却无法短时间赶到。情急之下,急诊科主任王军一边向医院备案,一边写下“请安排住院手术,责任我来担”并签名,最终将李先生以最快速度送入手术室。
张羽:
是众多素不相识的人挽救了老人的生命,我们看一下时间表,从14点35分老人摔倒,到16点05分家属赶到医院,这时候老人在十分钟之后手术已经结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说老人是非常幸运的。冬天有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如此的舒心。最关键的时候是抢救科的主任王军承担了风险和责任,那么在今天,有的时候出手相救,已经变成了“高危行为”的时候,而南京市民为我们上演了如此温暖的一幕。
下面我们来连线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江苏省卫生法学学会的副会长,同时也是兼职律师,他为南京很多医疗机构作为法律顾问,姜柏生先生,对这个事情进行监督。姜先生您好,首先作为南京市民,看到这样的故事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姜柏生:
主持人好,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作为南京市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也体现了这样爱心事件,南京作为博爱之都的温度,所以我内心感到非常的钦佩。
张羽:
在今天有的时候出手相助成为了一种“高危行为”,但是我们看到南京市民非常应用的出手相助,这背后有什么相关的原因吗?
姜柏生:
我觉得一方面体现了南京市民的道德素养的不断的提升,另外可能对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和支撑有关系,因为在2017年的下半年吧,南京出台了医疗急救的条例,这个条例对相关的紧急救助的公民行为出于鼓励,而不是所谓的强制性的义务。
张羽:
这个条例主要是什么内容呢?
姜柏生:
条例主要内容是指,就是在危机情况下,作为普通的市民,可以施以援手,加以急救。而急救作为救助者,因救助行为造成伤害的,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张羽:
这等于为见义勇为者,为救助者免除了后顾之忧,那么在这起事件当中我们看到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出手相助,而真正最难的选择实际还在后边,那就是当老人被推进了手术室。那么这个时候家长还没有赶来,谁来承担手术的风险,谁来承担这份责任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南京的刘老先生是幸运的,在他摔倒在鼓楼医院门口后,遇到了热心的市民和正巧下班的医生,及时的抢救措施给刘老先生后续的救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就在他被送到鼓楼医院急诊室后,医生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王军:
如果等的话,对他将来愈后带来很大的麻烦,血液重建越早将来康复越有机会。
解说:
等不等家属到医院,直接关系着刘老先生的安危。在刘老先生被送到急诊室后,经过十几分钟的急救后恢复了自主心跳。经过检查,老人是心肌梗死,心脏科医生建议立即进行急诊导管手术治疗。但导管手术治疗,需要本人或家属签字才可以进行,而此时的刘老先生却是独自一人,并且陷入昏迷。当时,医护人员通过老人随身携带的手机,联系上了老人的家属,但对方表示需要一个多小时以后才能赶到医院。
刘先生女儿 刘艳艳:
打电话来,医生就问救还是不救,妈妈就讲了,那肯定救啊,要救命的,不管是花多少钱我们都救,你们就放心的去抢救,就打电话给我,我说我正在赶过来。
解说:
一方面是老人大面积心肌梗死,需要立即进行心脏手术,另一方面,如果等家属赶到签署同意书,随着时间拖延,一方面可能再次猝死。面对紧急情况,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做了一个决定。
王军:
我写了请安排手术之后,他的所有责任由我来承担,你们去救吧。因为这个是违规医疗常规的正常一定要家属签字或者本人签字。
解说:
就这样,在没有家属签字的情况下,当天下午3点左右,刘老先生被送到心脏介入手术室,手术中发现患者右冠脉主干近段完全闭塞,随即放入支架恢复血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后,下着大雪一路赶来的老伴及女儿终于抵达医院。当时,老人的手术已经接近尾声,手术很成功。
刘艳艳:
我们也想过了,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医生已经尽力了,我们没有什么好讲的,如果是摆在这没救,那我肯定会有意见,但是你已经尽力的救了,如果是出现什么情况,那我们家属也没有什么话好讲了。
解说:
这几天,南京鼓楼医院发生的这起医生“违规”抢救病人的新闻经过媒体传播后,受到很多舆论的关注,大家将这些参与救援的医生们称为“鼓楼最美医生”,很多网友也为王军主任的行为点赞。然而,就在今天下午,当我们的记者前往南京鼓楼医院想要采访王军主任时,他却一再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请求。
张羽:
老人被送进了急救室,这时候面临着谁来签字,谁来承担风险的关键抉择,由于家属赶不到,最后是王军主任自己签字承担了风险。其实在现在的医疗实践当中,可以说家属不签字,医院不手术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准则,而且有规可寻。我们来看1994年所实施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当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实施手术,要取得患者同意,或者患者家属关系人同意签字,或者是上级的主管的负责人的授权批准之后。
那么这一方面是让患者和患者家属保有知情权,另一方面实际也在规避医疗机构和医生应该承担的风险,有可能后续的麻烦。但是这个案例确实非常特殊,那就是患者本身处于昏迷状态,而家属短时间赶不过来,那么虽然通过电话沟通,家属表示信任医生,但是这个时候医生如果承担责任,还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手术结果不满意呢,如果出现医疗纠纷怎么办呢,那么下面我们继续连线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姜柏生进行解读。
姜主任您如何看待王军主任在关键时刻做出这样一个选择,就是他来签字,承担这个风险和责任呢?
姜柏生:
我觉得王主任这种行为应该值得点赞,他是一种抛弃了私心,秉持了生命至上的医学理念,也体现了作为医者的技术和自信,应该值得鼓励。
张羽:
现在的结果是非常圆满的,但是如果结果不是那么圆满,或者是出现了医疗纠纷,那么可能王军主任本身也会引来麻烦。我们刚才报道当中讲到记者要采访王军,但是王军拒绝了采访,说也可能面临一些压力和顾虑,您觉得有什么压力和顾虑呢?
姜柏生:
我觉得这种压力还是能理解的,但是我理解,王主任这种压力更多的可能不是来自专业上的这种不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担忧,担忧的是社会的风险,或者法律的一些纠纷,实际上这种压力可以理解,但是是多余的。因为您刚才视频当中说过,医疗纠纷当中自行同意是一个普遍原则,但是医疗很复杂,相关规定也明确说,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这样一种紧急情况的话,相关法律还是有一些特别规定的。
比如去年12月份出台的最高院的《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对事件当中,患者处于生命垂危,家属又不明,或者联系比较困难,或者说意见不一致,或者说达不成一致情景情况下面,还是鼓励医生积极予以施救的。需要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授权或者同意进行实施,这样相关的完善。
张羽:
就您和医疗机构打交道的经验来看,您觉得医疗机构一般是鼓励像王军主任这样的做法,还是反对呢,还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
姜柏生:
可能各家医院的表现不太一致,可能跟相关的宣传不到位,可能是大家的担忧没有消密有关系,相关的规定还是很明确的。
张羽:
应该说这个事件是非常完满而且温暖的结果,但是其实人们的担心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就在同一天,在辽宁锦州医院发生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事情,但是结果却是另外一样,让人寒心。
解说:
急诊科主任决定自己签字,紧急进行心脏手术,先救病人!南京鼓楼医院的这一幕,被公众称为寒冬里最暖心的事。然而,同样是在1月4日,距离南京一千五百多公里外的辽宁省锦州市,医生同样的举动,却遭到不一样的对待。
(视频)
家属:你算老几,穿着白大褂跟个人似的。
医生:但你说穿白大褂不是人是啥啊。
家属:你就不是人。
医生:你们家老人抢救过来了,你怎么还这样呢。
家属:谁让你抢救了。
医生:有这么说话的吗?
家属:就这么说话怎么了。
医生:不都应该感谢吗。
家属:没有感谢。
解说:
“谁让你抢救了!”、“没有感谢!”,当医护人员抢救回老人生命之后,等来的不是感谢,而是老人家属的责骂,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的同时,也引发舆论的讨论,网友表示:“医生救了人反被指责,让人寒心!”、“救人还有错?”那么,事情的过程,究竟如何呢?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王东玉:
患者晕倒了,在一个公园的旁边,目击者发现了之后打的120,送到了我们医院的急诊科,这个患者到我们急诊科的时候也不能配合,问话也不能回答,我们急诊科首先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来做抢救处理,同时要上报到我们的保卫处,来寻找家属。
解说:
62岁的患者,病倒在锦州东湖公园,被送到锦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CT检查,急诊科大夫确诊为多发脑梗塞。
王东玉:
收到了我们神经内科病房,因为找不到家属,所以我们整个抢救流程还是正常的救治流程,我们给他测了学堂,(给)患者积极补液,做相应的抢救治疗。
解说:
王东玉主任表示,先一步救治胜于一切,医院先为老人垫付大约400多元的医药费后,进行CT和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了抢救。一个多小时后,老人苏醒,却质问医生“抢救我干啥”?随后,他便自行离开了医院。
王东玉:
患者情醒了之后,记不住他家里的电话了,他知道家里的住址,保卫处根据他的家庭住址,找到了一个是他的妻子,另一个是他妻子的同伴,我们视频中出现的人是陪他妻子一起来的女同。因为他需要交我们住院的费用,还需要交急诊科检查的一些费用,她需要去的地方比较多,家属就说这个太麻烦了,就不满意了。
解说:
虽然,家属在医院发泄了不满情绪,但最终还是将老人的医药费全部补交。虽然医生遭到委屈,但老人最终得到了救治。
王东玉:
我当时觉得心里确实挺委屈,因为我们本着救死扶伤的心情,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抢救。
解说:
家属不签字,医生就不能手术,这在医生圈子里被称为第三十三条铁律。医生严守规定,患者深受其害的例子很多。从医24年的王东玉,也经常在其间徘徊?
王东玉
这种担心可能要多少存在一些,比如说我们积极救治之后,家属不太理解,也存在这样的担心,这种比较纠结的情况,我们偶尔可能会想到。
张羽:
我们继续联系南京医科大学的姜柏生院长。姜院长您刚才也看到了锦州中心医院这件事情,跟南京鼓楼医院的事情几乎一模一样,但结果有强烈的反差,这说明人民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您怎么看待这种反差的结果呢?
姜柏生:
看了南京鼓楼医院这一例和辽宁锦州这一例,看似差不多,但是完全相反的结果,我认为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制的宣传和法规的执行。如果说王军医生他出于对医学技术的自信和责任心的话,可能更多的还不是出于对法规真正的理解和执行,他是个人的道德和医疗修养。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真正的让相关的规定众所周知,深入人心,成为医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成为一种常态,让社会成为共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对医生的尊重和信任得到落实,也是一种健康的医疗环境,这是第一个启示,可能对相关的执行统一特殊规定的了解,还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加强医生对法律自觉的执行和理解
第二个,两者不一样的对比,我理解可能是医患关系,可能是双方的问题,患方要进一步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和支持,医生同样对患方也有所谓的信任。所以这样共同努力,构建一种相互的共同体,包括利益共同体,道德上的,情感上的这样一种共同共融和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可能更有利于地方关系的解决,也更有利于医疗实施的顺利开展。
张羽:
您能明确的给我们说一下,对于鼓励医生在风险面前勇担责任,救死扶伤,我们的制度保障,免除后顾之忧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健全的呢?
姜柏生:
我觉得一个可能长期以来对相关规定的一种了解上面,医务人员做的也不太够,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相关规定的深入了解和普及。另外一个医疗机构也要进一步宣传和培训,加强这方面的知识。
张羽:
谢谢您,确实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如果让医生勇担责任,关键是要有制度性的保障,免除医生的后顾之忧,让他有自己的救援渠道。
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新闻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