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发布 构建超越GDP指标的评价体系

2018-01-08 20:06:22 熊 丽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分享到: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要目标。近日,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发布。这组兼顾经济活动及其产出,综合考虑资源损耗和环境变化的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衡量指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深刻而又影响深远的,需要有新的指标对其所蕴含的多元内涵进行测量和解释。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的新要求,也是联合国千年目标之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新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说。

创新经济发展考量体系

GDP指标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未能包含所有的经济活动及其产出,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未考虑资源损耗和环境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方面要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将这些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的目标系统。它的内涵仅靠GDP指标是覆盖不了的,我们必须探索构建能够超越GDP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尽快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表示,GDP指标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未能包含所有的经济活动及其产出,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未考虑资源损耗和环境变化。

为此,课题组在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初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我们希望达到三方面的目标。”张焕波表示,一是帮助中国兑现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承诺。二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三是对省、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和考核,鼓励兼顾GDP增长与可持续性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更趋紧迫,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更加明显。此时,单纯依靠GDP的增加很难推动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上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5项内容构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和环境治理,五类一级指标下共包含22个子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水资源量等。

研究显示,大部分省级区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存在短板,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很大。如北京尽管经济发展和消耗排放指标高居首位,但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短板。青海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排名第一,得益于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排名首位,但是治理保护、经济发展、消耗排放和社会民生指标均存在短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郭栋分析,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来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沿海城市的发展可持续性排名也相对靠前。在大力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中西部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保压力,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等指标相对落后,导致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靠后。例如石家庄、郑州等城市近年来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

研究发现,当人均GDP低于某一水平(约5万元)时,可持续发展指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快速提升;超过这个水平时,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放缓。“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更趋紧迫,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更加明显。”张焕波说。

对于拥有良好生态的地区来说,怎样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政策研究部主任张慧勇表示,我国进行了很多制度创新,比如生态补偿、划定生态红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

“为什么绿水青山能转换为金山银山?这是它的稀缺性决定的。”在张慧勇看来,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给生态资本定价。“我们的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精确地检测生态,我们还有排污权市场、碳市场,也可以进行竞价,但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