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记者 陈冬 实习生 张觉尹 黄少毅(除资料图外))“最近看了什么演出?”这句话是厦门文艺“发烧友”王玥和好友间最常用的问候语。
80后的王玥喜欢看文艺演出。以前,她常常要“打飞的”到北京、上海或是广州等一线城市,才能看到国内外的顶尖剧目;现在,她不用再做空中飞人,只要在家门口,一年就有看不完的精彩演出。尤其到年底,演出在数量、种类各方面达到全年顶峰。
国内外经典演出、大牌歌手、一流乐团和顶尖舞者的纷至沓来,让2017年厦门的演出市场异常红火,区域演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演出商和明星们为何纷纷看好厦门市场?本地演出市场逐渐火爆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在告别2017年、迎来2018年之际,让我们从喧嚣中恢复平静,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厦门演出市场。
大型演唱会明星云集
催生多个“票房神话”
今年4月初,“五月天全新巡回LIFE《人生无限公司》”厦门站,以极高的上座率燃起了厦门2017年大型演唱会的第一把火。
下半年,大型演唱市场更加“火爆”,直到现在,业内人士仍津津乐道――10月21日、22日,台湾艺人周杰伦在体育中心连开两场演唱会,开票后,购票网络曾一度瘫痪,仅短短一小时,门票即告售罄;11月17日、18日,香港艺人张学友演唱会再次在体育中心连场演出,7.2万张门票也是销售一空。两位大牌艺人,两个连场演出,这在厦门还是首次。
以往,演出商、歌手来到厦门,都会尽量避免同天开唱,以免“撞车”。但是,有意思的是,今年首次实现了同天成功开唱,并且不只一组。10月21日,张杰演唱会与周杰伦演唱会同天举行,上座率均达到90%以上;12月16日,汪峰演唱会与张惠妹演唱会“撞车”,上座率同样很好。
来自市文广新局市场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举办的万人以上演唱会有7场,4000-10000人演唱会有3场,票房首次突破亿元,大型演唱会场次与票房均为历年新高。
这样的“票房神话”,在十年前或许根本无法想象。作为厦门演艺龙头企业之一的天视文化,2007年第一次投资运营了张学友演唱会。“当时厦门演唱会市场不太规范,我们率先提出‘三不原则’――不打折、不降价、不赠票,虽然只卖了2万张票,但已经比预想的情况要好。”天视文化总经理张治寰说,要深耕市场,宁可亏钱,也要定下规矩,否则市场就很难培育起来,事实证明,今年的张学友演唱会,创下了厦门入场人数最多的演唱会纪录。
舞台演出
“院线”模式改变厦门演艺格局
在2012年以前,一年能看到一两场高端的舞台演出,就已经是厦门观众的福气了。而这一资源的匮乏,随着闽南大戏院的投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12年底,由中演院线进行经营管理的闽南大戏院投入运营,填补了厦门高端舞台演出的空白,厦门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质的飞跃。随后,中演院线进驻厦门沧江剧院、保利院线接管厦门嘉庚剧院,成为厦门演出的“三大重镇”,让厦门人的生活品位骤然提升。业内人士说,一座城市同时拥有两条演出院线,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如今,顶尖文艺团队在中国巡演,很多都会选择来厦,例如李云迪钢琴独奏音乐会、杨丽萍大型舞剧《孔雀》、世界经典音乐剧之王《猫》、中国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话剧《宝岛一村》、美国百老汇原版音乐剧《修女也疯狂》《金牌制作人》、罗马歌剧院歌剧《卡门》《茶花女》、挪威神秘园中国巡演音乐会等等。三家大剧院每年引进和上演的百余场高质量、高水准演出,不仅改变了整个厦门的演艺格局,也成为厦门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除了大型剧场,厦门还有不少专业性较强的演出场馆,包括宏泰音乐厅、鼓浪屿音乐厅、厦大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五缘音乐厅、中国钢琴音乐厅、闽南神韵剧场等,举办各种商演及公益演出,也颇受市民欢迎。
作为厦门地方院团的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歌舞剧院、厦门市南乐团、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常年都在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惠民演出。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舞台演出的活跃,不仅因为拥有了大剧院、音乐厅这样的文化设施,更由于经过推广、培育、引导而形成的市场开始出现活力,消费群体更趋年轻,他们多元的价值观、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消费能力,为市场注入了新鲜的力量,这也意味着厦门市民的文化消费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探因
“四个一”措施助推演出市场繁荣
有这样一组数据,最能体现出厦门演出市场的繁荣景象――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1023场(不包括娱乐场所、灵玲马戏城、华夏大剧场等驻场演出),引进境外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进行营业性演出202批次,主要参演艺员达1077人次,商业演出市场日益规范。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厦门市商业演出市场累计票房约2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85%,可谓是井喷式增长。
有好的演出项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以及通过宣传实现观众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是市场繁荣的基础。厦门演出市场逐渐“发烫”的背后,得益于“四个一”,即“办好一本宣传刊物”“实施一项扶持政策”“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和“树立一个区域性演艺中心城市的目标”。
从2014年开始,在厦门的机场、码头、演出场所、酒店、写字楼等各大公共场所,都能免费取阅一本名为《厦门演艺资讯》的刊物。刊物由市文广新局每年出资30万元、市演艺协会承办出版,每期免费推介2个月内全市文艺演出信息,包括营业性和公益性演出,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来厦欣赏演出。
推出刊物的当年,市文广新局会同财政局制定了《厦门市繁荣商业演出市场试行办法》,试行一年后,经部分修改于2015年9月印发了《厦门市繁荣商业演出市场实施办法》,2016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值得一提的是,该办法是目前国内首个较为系统的商业演出扶持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举办商业演出活动,做大商业演出市场规模,促进演出市场繁荣。2015年度奖励了10家单位49场次95.75万元,2016年度则奖励了11家单位88场次211.08万元。
除了文化主管部门强化服务意识外,也得到了公安、消防、财政、体育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通过成立市演艺协会,将全市有资质的72家演出经纪机构凝聚起来,增强大家的共识与积极性,有效促进演出市场的规范与繁荣。
展望
推动建设大型多功能室内馆
这些年随着交通的便捷化,加上厦门自身的优美风景,吸引了不少外来消费群体,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型商演日益增多,周边省市的观众超过半数,对旅游、酒店、餐饮等多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并已成常态。根据大麦网提供的数据,今年张学友演唱会两场演出,63%观众来自外省地区,19%来自本省其他地区,本地居民占18%。这证明,厦门成为区域性演艺中心城市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然而,与一线演艺城市相比,厦门演艺市场暴露出一个问题――大型多功能室内馆规划建设略显滞后,市民对交通组织、噪声扰民等时有抱怨。为此,业界强烈呼吁建设一座多功能综合性大型室内馆,座位在15000个左右,聚合演艺、影视、体育比赛及旅游休闲等要素,全天候专业化支撑重大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厦门区域性演艺中心城市的地位。
除了场馆问题,培养观众的文化品位也直接影响一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急不来。”一位业内人士说,纽约在1750年左右建成第一座剧院,而百老汇的鼎盛却是在1925年前后。因此,任何一种文化氛围的培育,都需要短则数十年、长则上百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