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挂上专家号,专家却没按时出诊;到医院看病,却被稀里糊涂地当成教学用“小白鼠”……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专家号“一号难求”的现状下,部分患者遭遇“双簧”,严重影响医患关系。 这背后既有医生分身乏术的客观原因和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客观需要,又有医院“带教实习”界限不清和患者知情权不被尊重导致的不信任感和被欺骗感。 “排上专家号,不见专家影” 郭女士近日慕名到东北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寻名医。8点多挂完号,就来到医生出诊室。可上班时间到了,只有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在门口“接待”,并未见到上年纪的名医。 一问才知道,“大夫忙着开会,要10点多才能来”。询问过患者多大年龄、有何症状后,“接待者”让患者在一旁等待。 比上班时间晚了近两个小时,这位名医姗姗来迟。郭女士因为挂的号靠前还算幸运,当天上午就看上了,而靠后患者只能推后了。 虽有延误,郭女士尚知谁在给自己看病。而王明的就医经历像看双簧。 几名白大褂围住他,开始听诊看舌……一番折腾后,主治医生登场教学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前几位是实习医生,但没人提前告诉我,莫名就成了小白鼠。” 几位曾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就医的患者说,除有过医生不按时出诊、学生代为查房的经历外,更严重的是医生压根不出现,直接安排他们指导的学生代替,让患者心中极为不快。 半月谈记者走访时发现,患者虽然知道一些医生有指导学生的任务和职责,但很难分清哪些操作必须医生做、哪些是学生可以参与,哪些是正常的教学、哪些又是无谓的“练手”。 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参与医学教育临床诊疗活动必须由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监督、指导,指导医师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得到相关患者的同意。 这里的医学生是指具有注册学籍的在校医学类专业学生。试用期医学毕业生是指被相关医疗机构录用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学毕业生。 但很多时候,医学生参与问诊,患者处在“被默许同意”的尴尬境地。 双簧上演:患者不爽 医生无奈 有的知名医院,很多名医每周只出诊一天,错过这一“窗口期”就意味着需要再等一周。 “我们来时订好了回去的票,再看不上,就赶不上车了。”和郭女士一样,等待就诊的不少患者从外地来,还有的住在偏远农村。如果再等一周,就要增加不少食宿费用。 一位医务人员介绍,此前因为医生迟到,一位患者就与医务人员发生争吵,脚踹办公室的门,“都给踹碎了”。 一些患者说,在病情没有明确时,患者、家属都很担心,而且一般都已遭遇挂号难,排了几天队到自己,医生又不按时来,心情焦虑可想而知。 为什么一些医生无法按时出诊? 日均门诊量近百人、负责住院患者10多人、每学期还要担任20~40学时的教学任务,这是东北一家三甲医院医生的“工作清单”。 “遇上开学季,上课是雷打不动的,一周仅能挤出一天时间出诊。”东北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有时下课后学生追着问,赶上上课、出诊相连,就难免耽误后续出诊。 很多突发状况也让医生感到无奈。一位陈姓医生说,医院技能考核出题出于保密,经常当天通知。“有一次早上不到7点告诉我,只能临时通知停发当日出诊号。对那些外地前来的患者,真的是很抱歉。” “各种检查、评比不断,越到年底越集中,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位张姓医生说,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仅要抢时间整理材料,还要亲自上阵推动,凡此都可能影响出诊。 不按时出诊,很多时候是客观原因,但不及时告诉患者“带教实习”,就有不少主观原因。 “不经历有效的实习,就难成为一名真正医者,但实现起来总是矛盾重重。”一个医学专业学生说,如果向患者说明自己以“实习身份”协助,即使指导医师在场,也难免招来“你行么”的质疑与拒绝。 一位医务人员介绍,个别名医安排学生代替进行一些操作,也不排除侥幸心理驱使。比如一次大型手术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风险相对小的基础工作,医生可能交给学生“锻炼”,也减轻自己工作量。 让医者回归医人、传人 “医者,以医人为本。出诊爽约或委托给其他医生甚至是实习医生代管,暴露出医院管理失序,执行规定不严格。”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帆说,师带徒应“带领”而非“代替”,这样患者、医生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被尊重和保护。 要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就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避免“有章不循”。一些患者认为,对于那些“爽约”医生、不能保证患者知情权的医生,要按有关工作规章问责。 名医专家也同样需要减负。 一些专家建议,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需平衡好身兼教学、临床、科研等多职责医务人员的工作安排,提前预留弹性时间,避免“人为因素掐架”。 应从根本上改变“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的人才评价导向,让医者真正回归医人、传人。 “带教实习”中,要加强与患者有效沟通。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曲文勇说,如果提前沟通好,患者不一定会反对医生在现场指导学生,但要是稀里糊涂地被当做“小白鼠”,患者可能就不愿意了。 专家建议,在医生、医学生、试用期医学毕业生服饰佩戴上应设置明显标志,让患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在病房内张贴必要的“带教实习”内容,明确哪些操作可以由学生做。 有患者表示,医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及时更新专家出诊变化时间表。患者会理解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但一定要附上“有说服力”的原因,不可草草了事,造成医疗过程中的“塔西佗陷阱”。 目前,一些医院的已有经验值得借鉴。 在北京,一些专家号以团队形式体现,如果个别专家临时有事,则由团队其他人接诊,并根据看病医生职称收取相应费用。 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患者可通过“体验就医”模式,将类似脸部红肿等照片发至医院微信平台,互联网值班专家据此给出初步意见,打通病患与医院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注: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作者 管建涛 闫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