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领航新征程】青年党员张维林:互联网 劳务输转 引领十万群众奔康致富

2017-12-05 18:06:22 张振宇 吕庚青 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宇 吕庚青

25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整个神州大地。这年秋天,甘肃甘谷,一位刚刚年满17岁的初中毕业生,怀揣脱贫梦想,走出贫穷山村,跟随乡亲去南方打工。

25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联合周边12个县区,10年间,共输送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成为甘肃省数一数二的“劳务红娘”,并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

他就是甘肃省甘谷县腾达实业公司董事长、一名扎根家乡的党员、青年农民张维林。

  张维林介绍腾达实业公司情况

少小离乡 怀揣摆脱贫困的愿望

陇海铁路上,火车带动着巨大钢轮,缓缓地驶出。伴随着火车启动,送行的人群中,一个中年人眼睛盯着车厢里的年轻人,一边跟随着火车跑,一边大声呼喊着。

这是17岁的张维林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一技之长,没有高学历,只能靠打工谋生。

“当我背着行李离开村子的时候,母亲失声痛哭。火车已经开动,父亲却在车窗口跟着火车奔跑,那时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张维林说。这一幕,令他永记不忘。他更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自己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要远离父母外出打工?

火车奔驰了一天一夜,把他带到距离家乡一千多公里外的苏州。下车后,站在陌生的街头,他有些茫然。

大概半个月的时间里,他跟着同乡四处奔波,寻找工作。然而人生地疏,工作岂是好找的?

最困难的时候,他连续2个月都睡在苏州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以开水馒头充饥。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搬水泥,一晚上搬400袋,天亮的时候手脚全部麻了,什么时候倒在墙角睡着自己都不知道。”差不多十年的摸爬滚打,张维林干过搬运、搞过销售。艰苦的日子让他学会拼搏,在无数次碰壁之后变得更加坚强。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

张维林的家乡在甘谷县谢家湾乡张家沟村。那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自然更不值得一提。苏州一个车间的月产值都比全乡父老苦干一年的收入还要多。水是制约家乡发展的根源,住房是窑洞,吃饭全靠天,这是张维林家乡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无数乡亲们命运的缩影。要改变命运,就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人生往往是在应对过无数个困惑之后,才实现了自我的突破。这个过程,有人需要很短时间,有人则需要一生去感悟。张维林,差不多走了十年,才终于明白自己究竟该干啥!

2001年,张维林通过多年的拼搏终于在苏州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担任车间主任。买了房子,把老婆孩子接到身边,他的小日子开始变得有滋有味。谁知,偶然间出门碰到的意外小事,却成为他重新规划人生的引子。

张维林说:“当时自己晚饭后出门散步,在一家中介公司门口,发现聚集了好多人,有人在吵架,口音一听就是家乡的。过去一问,原来有个甘谷的老乡打工时被中介骗了,而且被骗得痛不欲生。”这在他内心深处引发了共鸣。他又彷佛看到多年前,在苏州火车站候车室,苦苦挣扎的自己。

多年的打工经历,让张维林有一个真切的体会: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就像走钢丝,危险性很大。

返乡创业 扛起农村劳务输转大旗

老乡被中介骗的事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再三考虑,张维林决定回乡创业,组织劳务输出。然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面是十多年奋斗换来了苏州安稳的生活,孩子在这里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面却是前途未知的创业。妻子的反对自然在情理之中。

  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接受培训的青年

“我天生就是一头倔牛,认定的事谁也拦不住!”倔强的张维林和妻子再三商量后,辞去工作,回到甘谷老家拉起了劳务输转这面大旗,走上了劳务输转之路。

在所有的创业项目中,这是最难的,也是最简单的。简单之处,就是只要把家乡的闲散青年组织起来,介绍他们到苏州工厂务工就行了。一家出一个人,这家就有可能摆脱贫困。

可难就难在“信任”二字,人心难测,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要取得父老乡亲们的信任,要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难度不是一般得大。

不过,对张维林而言,家乡人他熟悉,苏州用人单位他也熟悉。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取得双方的信任。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没有哪一条路是平坦的,也没有哪一座山是毫无崎岖的。“我们那里的老百姓可能是穷怕了,怕我是骗子,对劳务招工根本不相信。”张维林说。

尽管如此,他还是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苦口婆心为大家讲解。用自己的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消除他们的顾虑。有一年冬天,骑着摩托车搞讲解的张维林不小心摔倒在雪地上,差点出了大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一天天在推移,张维林也渐渐地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得到了苏州诸多用人单位的认可。万事开头难,他创业的第一步,就这样起步了。

时光飞逝,十年后的张维林已经变成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2013年,正月十六日,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鞭炮声中时,6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车队,承载着父老的期望,从甘谷出发,通过天水、宝鸡、西安、郑州、南京,浩浩荡荡奔赴苏州。

这一次,一次性输转农民劳务人员4300多人,成为甘肃劳务输转历史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带薪培训 输出“五位一体”技术型实用人才

如何打造劳务品牌,开展劳务输转,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是张维林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学员正在将所学到的缝纫技术用到实践中

在甘谷各处奔波一年多后,很快,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单纯的体力劳动既苦又累,没有一技之长,挣不了大钱。”他发现,虽然乡亲们走出了大山,也实实在在挣到了钱,但那是辛辛苦苦的血汗钱。乡亲们缺乏一技之长,只能干体力活,无法进一步提升自己。

张维林深深的体会到,没有技术的农民工只能当小工、出苦力,只有把“苦力型”转变成“技术型”,才能使劳务输转在甘谷做大做强。

要解决这个困难,并不难,创办职业学校,对乡亲们开展职业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这一点,在东南沿海地区,早已有成熟的运行模式。

难题是如何筹集到创办学校的资金?

无论如何,先干起来再说。张维林打定主意,说干就干。经过多方的奔走筹钱,他贷款40多万元租了500多平米的场地,创办了甘谷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从此,这个职业培训学校就成为甘谷及周边地区青年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助推器。

时代在变,学校的培训内容也在变。实践出真知,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完善过程中,张维林走出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全省劳务输转新路子,和“订单式输转、学徒制培训、市场化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劳务输转新模式。

2016年以来,张维林首创了腾达独特的培训模式——“带薪培训”。以电子装配工、缝纫、种植、养殖、驾驶等多项专业技术培训,共免费培训6000多人。其中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带薪培训”,共为360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放培训工资400多万元。

甘谷的劳务输转在张维林的带领下越来越红火。就在红火之余,他结合多年的实践发现,开展劳务输转,仅靠甘谷一个县的人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周边县区的积极性,进行抱团取暖,形成劳务输转的区域化、装口化、优势化。

2014年10月,张维林牵头成立了天水劳务产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涉及甘肃东部3个市的12个县区,辐射带动人口500多万人。成立了秦州、清水、张家川、成县等14个县级分会,每年输送务工人员18000余人。

2017年4月张维林当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新一届会长,至此,甘肃80多个市县的劳务输转这项产业、这盘棋,通过张维林的劳务输转“创新模式”开始活了起来。

据统计,通过他的培训和输转,14个县区直接脱贫的村达230多个,脱贫人数超过50多万人,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达200多万人。

仅甘谷一个县,连续4年共输转3.2万人次,劳务输出让这个县直接脱贫2.5万多户,脱贫人数达12万多。

“我的梦想就是在甘肃省建立一所蓝领培训基地,为中国制造培养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型劳务人员。这样,咱们甘肃的‘蓝领’才有可能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张维林说。

大数据云平台 提供精准就业和维权保障

善于学习,因时而变,这是每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要素。张维林就是这样。如今,他的事业又先人一步。

3年时间,张维林打造出了“400云平台”,建立天水地区10多万务工人员求职和全国2600多个企业用工数据库。

天水就业“400云平台”组建以来,他为每名培训学员免费办理一张移动电话卡、一张银行卡,保险公司、银行每月各赠送话费10元,最大限度为学员提供精准就业便利。

  张维林建立的甘肃就业大数据中心

“400云平台”不仅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精准就业,而且为务工者寻求维权保障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维林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劳务人员的维权和安全,是他最牵挂最操心的事。为了维护劳务人员的权益,张维林曾在大雨中站了4个小时,终于感动了欠薪老板。

为了寻找失踪的劳务人员,张维林发动了甘谷两百多务工人员在常熟的大街小巷寻找。终于在小河边找到了要寻短见的失踪者,并安全送回家,像这样的事情不下几十件……

“有了这个平台后,学员到企业就业后,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400云平台进行维权投诉。”张维林说,校方接到投诉后,将学员反映的情况第一时间向企业驻厂教师进行反馈,并督促尽快解决问题,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举报、申诉、维权,实现了矛盾调解信息化、法律维权“零距离”。

跨国劳务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10年间,张维林共输送甘谷、清水、武山、成县等14个县区的农民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为贫困家庭挣回人民币20多亿元,直接使10万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已经在东部发达地区结婚买房,成为城市居民。

  张维林的“带薪培训”模式,让更多的务工人员从“苦力型”转变成“技术型”

每年春节,劳务人员都会带着野菜、韭莱、鸡蛋、清油来张维林家中拜年。“我看到这些真的特别激动,这就是劳务输转带来的变化与对比,成就感油然而生。”张维林感慨,是父老乡亲的真诚感动了他,自己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劳务输转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张维林说。

劳务输转渠道越大,机会也就越大。2016年上半年张维林成立了对外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

截至目前,张维林已经向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序输出劳动力3300多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数十年来,张维林作为一名党员扎根在家乡,凭借责任与担当,为精准扶贫而谋,为精准脱贫而战。2017年10月9日,他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承载荣誉,砥砺前行。在张维林看来,这既是对他辛勤汗水的肯定,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回首过去,张维林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阐述了“为什么我的双眼总是包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的深情厚谊,通过他的智慧与汗水,浇灌出一片又一片“点点滴滴都是爱,春风化雨皆是情”的希望田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