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从“博物馆”走出的“新”经济——非遗传承开辟产业发展新天地

2017-12-03 18:53:0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从“博物馆”走出的“新”经济——非遗传承开辟产业发展新天地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沥沥雨水中,模特们身着云锦华服,撑着油纸伞随音乐走过,仿佛一幅画卷,又有着浓浓的诗意。在近日于千岛湖召开的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这场非遗服饰秀引发人们关注。

精美服装的背后既有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情怀,又有产业发展视角与空间。伴随着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产业外延也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走出“博物馆”,开辟出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千年技艺的重“新”相遇

要将千年技艺薪火相传,核心是融入现代生活,在于一个“新”字。随着技术、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非遗正在“旧貌换新颜”,与人们重“新”相遇。

共享经济就为非遗贴上了时尚的标签。打造图案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聚手艺人、制造者、设计师于其中,依文中国手工坊不仅为数千名绣娘作品在全球舞台上寻找“伯乐”,也让非遗产品变为“新时尚”。目前,中国手工坊已与上百家企业合作,非遗绣艺也包含服装、家纺、书本、钱包等产品,有的甚至作为元素吸纳进壁纸、地毯甚至品牌标识中,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

剪纸、篆刻、青瓷烧制……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因共享经济找到传承发展的“突破口”。

国内奢侈品服务平台寺库创始人李日学说,目前有600余个拥有非遗技艺的原创设计品牌与寺库合作,通过设计、包装、渠道等协同制造,提升附加值。

概念的注入也为非遗赢得更多年轻粉丝。“我们正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定义丝绸。”杭州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李建华说,万事利将丝绸化为载体和内容平台,变“卖产品”为“做文化”,毛利率超过50%。“不久前与网游公司合作,通过丝绸展示游戏场景,500条丝巾半秒钟销售完毕,这在过去难以想象。”他说。

体验经济也是不少企业的选择。传统手工体验旅游正在兴起,让非遗产品不仅成为人们眼中“看得见的风景”,更是“带得走的情怀”。

“产品越接地气,市场越会做大,企业也将不断加入,人们对非遗就有更多的共鸣。”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说,创新让非遗传承进入良性循环。

“美丽经济”彰显“加法”逻辑

非遗传承不仅是值得尊重的事业,更是“美丽经济”。用好创新法宝,重解“供需”方程,就能带来“1 1>2”的效果。

专家认为,不论是搭建多元化产品体系,还是改变商业模式,无一不将“保护链”与“产业链”衔接,探索“加法”逻辑。

首先是“+生活”。“传统手工的核心就是个性化制作,代表着精品和匠心的非遗就是消费升级的诠释。”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张梦霞认为,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迎来风口期,非遗要抓住机遇,成为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是“+科技”。非遗的传承引发年轻人关注,科技元素必不可少。通过在产品中引入虚拟现实等方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制造商借助科技做好非遗产品,讲好“非遗故事”。“寺库也将非遗品牌提炼概念或文化标识,通过社交媒体争取年轻粉丝。”李日学说。

如果说对需求端的争取是扩大影响力,那么对供给侧的传承则为了留有“源头活水”。非遗项目很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做加法”也带来了经济效应。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认为,建立“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的经营模式,可让非遗传承获取脱贫动力。

归根结底是“+文化”。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说,非遗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是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所有的制造、品牌、模式,归根结底都是文化传递。做好文化加法,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将迎来双赢。”

薪火相传还需迈过几道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认为,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虽然市场空间广阔,也存在不少挑战,需要在实践中化解。

留住手艺人,是摆在现实面前的最大难题。要有商业驱动,要让匠人们有获得感。吴元新说,如何平衡个性化生产与大规模市场需求,找到更多生产模式和商业出口,需要政府、企业家、非遗传承人不断思考和尝试。

正确体现非遗价值,也要在创新中探索。非遗凝聚着时间和情感,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既需要市场、商业“慧眼识珠”,也要营造尊重手工业的社会氛围。“推动非遗时尚化、产业化、国际化,提升附加值和商业价值,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陈通说,目前非遗的传承开发多以制造业企业、设计师工作室、传承人手工坊为主,需引入更多市场主体,也要将新技术、新模式与其对接。

守住非遗精神,是非遗传承的要义所在。饱含坚守、诚信、执著的非遗精神对一国制造乃至社会发展弥足珍贵。

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要将品牌意识、工匠精神、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