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中)和他的团队(2017年11月2日摄)。
2017年11月30日,《自然》发表了悟空的首批重要成果。“沙漠”之外的“风光旖旎”,被中国人掀开一角。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中国科学家已经从自然科学前沿重大发现和理论的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逐渐走到舞台中央。年轻时就爱琢磨宇宙的常进经常会提及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是宇宙居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随即又加了后半句:“宇宙现在仍然是不可理解的。”
人类对暗物质的孜孜以求究竟能换来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对于常进和他的团队来说,走出人类认知局限的“沙漠”原本就是驱动他们投身科学的“初心”,在这条路上,有苦,但更多的是乐趣。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介绍卫星(2017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一名科研人员在检查卫星参数(2017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悟空号”获取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图前(2017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通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观测数据完成的一张伽马射线天图前(2017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介绍卫星情况(2017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左一)在向来访的外国专家介绍研究进展(2017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常进在“悟空”的“生日宴会”上(2016年1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的部分科学家在“悟空”的“生日宴会”上合影(2016年1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中)和同事范一中(左)、伍健(右)在“悟空号”获取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图前合影(2017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任务大厅,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介绍卫星工作情况(2015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