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媒体评现金贷业务:不能演变成高利贷

2017-11-30 07:02: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现金贷不能演变成高利贷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还是国家放开现金贷业务,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务,以弥补银行等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现金贷不能演变成高利贷,演变成高利贷的现金贷也没有发展前途,并且必然会遭到监管层的强力干预。

现金贷行业风雨欲来。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近日召开成员会议,提出从事现金贷的P2P平台,利息和费率加起来不能超过年化36%。这个要求,对现金贷平台的风控提出了极大挑战。据悉,已有不少现金贷平台下调利率、缩减业务量。

什么是现金贷,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现金贷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无抵押、无担保;二是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三是贷款以现金形式发放,不限制贷款用途;四是利率高、坏账率高。鉴于现金贷的畸高利率,以及时而出现的暴力催收问题,使得现金贷备受舆论诟病,同时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此前,银监会等部门表示将对现金贷业务进行清理规范,北京互金协会此次提出现金贷年化息费率不得超过36%,可视为对监管要求的落实。

现金贷的利率为什么那么高?其实有一些客观原因:一是现金贷平台的融资成本比较高,譬如P2P平台,他们要支付给投资人百分之十几甚至20%以上的收益率,这方面,显然无法和银行利用居民存款来放贷相提并论。二是现金贷的放贷成本比较高,现金贷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试举一例:一个人向某平台借贷2000元,期限半个月,就按综合息费率36%计算,他需要支付的息费仅为30元。而为了这点收益,现金贷平台要审核、要放贷,然后还要催收,光是人力成本就受不了。何况,这30元收益还要支付投资人的利息。三是现金贷的坏账率较高,由于无抵押、无担保,有些借款人赖账不还,甚至借的时候就没打算还。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现金贷平台的年化利率早就突破了36%,有的平台名义利率不高,但会收取不菲的手续费,甚至收取“砍头息”,其综合息费率也大大突破36%。北京互金协会将利息和各种费用加在一起确立36%的上限,正是为了防止一些现金贷平台打擦边球。

现金贷利率畸高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要看到,用畸高利率来覆盖、填补坏账,终究是一种粗放式经营,蕴藏着巨大风险,甚至会陷入恶性循环——利率越高坏账率越高,为了填补坏账只能进一步提高利率。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很容易导致平台垮塌,投资人血本无归。另一方面,如互联网金融专家所言,现金贷利率限制在36%以内,将导致整个行业无法经营。也就是说,这种限制本身也是为了倒逼互联网金融企业尽快走出上述恶性循环,实现新的突破和转型。

还应当看到,综合息费率不超过36%,既是一条监管红线,也是一条法律红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年化利率24%以下的,受法律保护;超过36%的,不受法律保护;24%至36%为“自然债务区”,依照“愿打愿挨”的原则,由借贷双方自由约定并遵守。换言之,如果现金贷平台年化息费率超过36%,借款人有权不偿还超出36%这部分息费,就是官司打到法院,现金贷平台也无胜诉的可能。

更应当看到,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还是国家放开现金贷业务,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务,以弥补银行等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金贷不能演变成高利贷,演变成高利贷的现金贷也没有发展前途,并且必然会遭到监管层的强力干预。

认清这个大形势,各现金贷平台别无选择,只能自我调整升级转型,以适应监管的要求。那些实力较强、在风控等方面做得好的平台,会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而那些实力有限、适应不了监管的平台,最后可能会被淘汰。36%这条监管红线,将会加速现金贷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洗牌。

本报特约评论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