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的法律边界在哪儿 专家认为,并非曝光不文明行为就一定不侵权 随着自媒体、短视频逐渐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随手拍摄各种照片和视频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进行分享,但也因此衍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近日,媒体就曝光了一起因为随手拍视频引发的人格权纠纷案。一名看客随手拍下某夫妻当街打架的视频并传到网上,经过各大视频网站及网络新闻头条播放,视频点击量达到6193.4万余次。为此,妻子多次产生轻生念头。于是,夫妻二人以被侵犯肖像权、严重损害名誉为由,将拍摄者告上法庭。 在网上,“情侣当街动手”“原配打小三”“地铁咸猪手”等有违道德甚至法律的视频,往往能收获极高的点击量与舆论关注。可是,这种随手拍摄分享的行为是否妥当? “随手拍”分享行为可能构成侵权 对于随手曝光不文明行为的做法,网友意见不一。有的表示应提前跟对方说一声,如果对方不同意,就不拍;也有的认为,只要不涉及隐私,不是在私人场所,照片不用作商业用途,就不存在侵权。在受访专家看来,在公共场所随手拍摄他人不文明行为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可能会构成侵权。 “就算曝光的是会受到社会谴责乃至违法的行为,只要当事人不希望向社会公布,都属于当事人的隐私。一旦公开,还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和伤害。”北京大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京津冀法律服务研究会成员杨健表示。 “一旦事情引起了网友的好奇,大家就会自发地去议论甚至声讨不文明事件的当事人,被拍摄者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曝光,名誉也可能受到损害。”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秦涛表示,网络传播难以控制,小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也可能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人格权纠纷案中,法院经审理认为拍摄者侵害了被拍摄的妻子的人格尊严,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而对于当街施暴的丈夫状告拍摄者侵犯其名誉权的请求则不予支持。 在此类侵权事件中,受访专家提出,拍客的行为会侵犯被拍摄者的肖像权、名誉权或隐私权。杨健向记者解释说:“关于侵犯肖像权的认定,国内更侧重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名誉权指的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品德等方面作出的综合评价,捏造、歪曲事实导致当事人名声受损属于侵犯名誉权。以公开的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 |
相关阅读:
- [ 11-28]面对“教科书式耍赖” 法律也无可奈何?
- [ 11-25]中国客车企业“走出去”法律纠纷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 [ 11-24]邮储银行宁化县支行征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斩获佳绩
- [ 11-21]“换头术”要迈过法律关和伦理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