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财政透明度报告感受进步与不足
2017-11-28 06:59: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
分享到:
|
从财政透明度报告感受进步与不足 上到国家,小到家庭,钱怎么用都是很敏感的事情。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不仅要依法公开财政账本,让政府财政信息透明起来,而且政府预决算要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努力,并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把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显示,2017年31个省份财政透明度的平均得分为48.26分,比2009年的平均分21.71分增长了一倍多,31个省份之间的财政透明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看,省级政府决算信息公开的情况仍不理想,有超过50%的信息未公开,而财政透明度最低省份仅公开不到30%的调查信息。 作为学术机构评估研究公共治理和社会进步水准的一个样本,上财大版“中国财政透明报告”已连续发布多年,从中我们既见证了各地财政透明度的巨大提升,也见识到了某些领域由来已久的“公开难”依然如故。时至今日,财政透明、政务公开状况确乎在不断向好,但相较于法律要求和民众期待,或许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公开透明是现代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财政信息公开更是防止腐败的制度保障。政府财政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财政,正因为它是国民的钱袋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群众对于财政不仅当具有知情权,更当有监督权,只有将财政置于国民的监督之下,才有望保证取之于民的合法和用之于民的公正,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 《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分门别类,对九项信息要素分别打分,并最终合成每个省份最终的财政透明度得分。这种简单直接的打分机制尽管未必完全精准,但大致还是能呈现一省的财政透明程度,将各省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对于“低分者”也构成了某种无形的提醒与敦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回看近些年来的“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会发现每年排名靠前和垫底的省份都不尽相同。之所以造成这一结果,并不是因为一些省份退步了、减分了,而是由于各个省份的财政透明度都在不断提升。省与省之间你追我赶、良性竞争,那些相对“进步”得慢的省很容易就被甩在了榜单的后面——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的许多年,这一独特现象势必还会继续下去。 各省财政透明度不断增强,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一份系统性报告也许对此有一定的倒逼作用,但更多还是对这种变化的客观记录。近年来,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完善,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确保财政透明的刚性约束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健全。除此以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第三方评估监督等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财大版“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财政部每年也会发布《中国财政基本情况》,像这样由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主持、以财政公开为主题的研究报告还有多个版本。这直接表明,促进财政信息公开契合了各方诉求,同时也凝聚了各方合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省财政透明度的继续攀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上到国家,小到家庭,钱怎么用都是很敏感的事情。去年财政部印发的《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对地方预决算公开做出了规范。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不仅要依法公开财政账本,让政府财政信息透明起来,而且政府预决算要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努力,并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把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地方政府财政透明“考分榜”,也是地方政府改进财政公开工作的“警示榜”,它以鲜活丰富的数据提醒我们,财政透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期望各地能以每年财政信息公开为新的起点,以成绩为激励,以问题为警示,扎实有效推进地方财政透明度再上新台阶。 本报特约评论员 |
相关阅读:
- [ 11-27]南非信用评级再次下调 财政改革任重道远
- [ 11-27]关注焦点集中谋划 龙文召开财政工作及第三产业工作会
- [ 11-24]中央财政安排环保专项资金497亿 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等
- [ 11-23]中央财政今年安排160亿元支持京津冀等13省份治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