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评论 > 正文

埃及西奈半岛为何沦为极端组织的“温床”

2017-11-27 10:44:11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陈曦   我来说两句

伊朗和伊拉克宣布“伊斯兰国”(ISIS)被剿灭的话音刚落,埃及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位于北西奈省的清真寺遇袭,造成至少305人死亡。西奈半岛为何沦为恐袭“重灾区”?

政权更迭弱化反恐

西奈半岛极端组织的急剧发展始于“9·11”事件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后。2004年以来,受伊拉克战争后恐怖主义蔓延的影响,西奈半岛主要旅游城市努韦、达哈卜、沙姆沙伊赫都发生了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事件。2011年穆巴拉克政权垮台后,埃及经济下滑,社会失序,政府忙于发展经济和应对社会问题,未能及时处理西奈半岛的安全威胁。埃及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的控制,西奈半岛几乎处于安全真空状态,进而成为极端组织盘踞的大本营。其中最具威胁的当属“伊斯兰国”的西奈分支——“耶路撒冷支持者组织”,该组织很可能是此次清真寺恐袭的幕后黑手。

西奈半岛上的极端组织活动之所以如此猖獗,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关联。

首先,近5年来,埃及政权更迭频繁,无法对西奈半岛的极端势力实施强有力的打击。

2011年8月中旬,埃及过渡政府发动“猎鹰行动”,打击西奈半岛的极端分子,但收效甚微。2012年7月,穆尔西上台后欲对西奈半岛实行和解政策,但因与军方、西奈当地部落的复杂矛盾而流产。此后,直至塞西当政,埃及政府发动了对西奈半岛极端分子的一系列袭击行动,但由于埃及政局动荡,政府军始终难以集中精力剿灭西奈半岛的极端组织。

其次,驻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力量薄弱,不足以应对不断壮大的极端主义势力。

事实上,埃及并不完全拥有西奈半岛的主权。埃以和平协议规定,埃及和以色列交界地区实行非军事化,西奈半岛的安全由埃及警察以及多国观察员部队负责,埃及不得部署军事人员,且必须遵守该地区人员和物资的部署限额。这些规定使埃及对西奈半岛安全稳定的掌控能力非常有限。

未处好与部落关系

第三,埃及中央政府未能处理好与贝都因人部落的关系,导致西奈半岛贝都因人日趋极端化。

2011年以来,西奈半岛的贝都因人成为多起恐怖事件的主角。埃及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对西奈半岛实行的边缘化政策、贝都因人社会地位低下、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渗透是导致贝都因人参加极端组织并从事暴恐活动的主要原因。

在埃及动荡前,由于中央政府不重视西奈半岛经济,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南北部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埃及政府曾制定过开发半岛北部的计划,但一直未能实施。西奈半岛南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其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创造了110亿美元财政收入,但贝都因人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改善。由于穆巴拉克政府对贝都因人十分不信任,他们只能从事旅游业中低端的工作,旅游业实际上被大型商业公司控制。为了生存,很多贝都因人开始从事大麻等毒品种植和生产、走私枪械以及贩卖人口等违法活动,导致西奈半岛黑市交易和跨国犯罪活动日益猖狂,也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埃及政府对贝都因人不当的囚禁政策也刺激他们走向极端化,由于许多贝都因人与伊斯兰极端分子被囚禁在一起,使其在监狱中深受极端主义的影响,并加入极端组织。

当地武装有“外援”

第四,本土组织与境外极端组织相勾结,而且西奈半岛的极端组织武器精良,作战经验丰富,并拥有使用复杂武器的技能。

2011年埃及发生动荡以来,来自利比亚、加沙地带以及苏丹的武器纷纷流入西奈半岛。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前政权所遗留的大批武器处于失控状态,大量武器通过埃及与利比亚边境走私到西奈半岛。据埃及安全部门的消息,大约有200万支违法枪支在埃及流动。

有情报组织认为,相当数量的来自索马里、也门、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地区热点国家的外国武装分子正在西奈半岛开展活动,他们都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非对称战争经验,拥有使用复杂武器的技能以及其他作战技术,并对当地的贝都因军事人员进行培训。在作战策略方面,他们采取多点袭击的方式,对西奈半岛的安全与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

塞西政府当政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成为其主要任务,但发展艰难、安全脆弱以及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一直考验着埃及政府的治理能力,而众多极端组织的长期存在和“伊斯兰国”渗透,都严重威胁埃及的国家与社会安全。此次恐怖袭击不仅会重创埃及政治经济重建的信心,而且使其打击和消除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