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牙刷柄练出来的微刻大师 潘启慧工作室最里面有一间15平米左右的小房间,推门进去,是一个木质屏风,后面的桌子上摆着微雕用的立体显微镜、各种型号的刻刀和字帖。“这间房是整个屋里最安静的地方”,潘启慧说,在他进行微雕创作时,外界不能有一点声响。 潘启慧的工作室 年轻时的潘启慧当过体育老师,也在工厂里当过俱乐部的组织员,会唱歌、跳舞,在当时也算集体中的“活跃份子”。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会成为一名需要安安静静坐下钻研的微刻大师。 潘启慧从小就很喜欢绘画与毛笔字,工作后也经常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与微雕结缘是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内部展览上,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让潘启慧觉得非常有趣。“单纯的绘画在当时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想要更具挑战性的创作”。 从此,每天晚上吃过饭,潘启慧就开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学习雕刻,一直到深夜。白天有时间,他也经常刻刀和牙刷不离身,“只要有空,我就会练”,他对记者坦言,学习技术没有什么好方法,就是要一直练。 潘启慧看自己的作品 因为是厂里俱乐部的文艺组织员,潘启慧经常要组织职工进行舞会等文艺活动。以前,作为文艺骨干出现在舞台上的他,在学习微刻后,经常中途“落跑”。“我把大家组织好后,自己就偷偷溜回去刻东西”,潘启慧说起那段时光,总是反复提到一句话,“我是真的很喜欢微雕”。 进行微刻创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要稳,尤其在头发这样极易折断的材料上进行雕刻时。练微刻前,潘启慧酒量不错,但当他发现在饮酒后练习微刻,手会不听使唤,抖得很厉害时,就索性把酒戒了。 除了戒酒,潘启慧还“戒”了家中的一切重活儿。“干了比较繁重的家务后,手会失去原来的分寸感,影响雕刻的效果”。几十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对记者说很感谢妻子的理解,“她是个很能吃苦耐劳的妻子,没有她,就没有今天我的成绩”。 艺术创造需要耐得住寂寞 在潘启慧工作室的墙上,贴着他4岁小孙子随手用毛笔画的两张“画”。“我觉得这两幅画很大气”,潘启慧小心地收藏着所有孙子随手涂鸦的“作品”。每次只要孙子来工作室玩,他便会拿出文房四宝“趁机”培养小朋友的兴趣,“我儿子也会书法和画画,但他不爱好,所以,我也没有逼迫他非要从事我这一行。但是,我感觉孙子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所以想多引导”。 原本计划65岁就不再微刻的潘启慧,现在已经69岁,他总是说“等我手拿不稳刻刀了,就退休”。可是,闲不住的他最近又开始挑战玉髓创作。 不同于常规的微雕,玉髓的创造更需要艺术家的创造力。因为玉髓本身特有的黑色斑点,所以,在上面创作时需要根据固有的斑点形状进行艺术想象。“我把这几块黑斑想象成小船,所以在后面雕刻了群山,旁边还配上了应景的诗句”,潘启慧指着手机里一张玉髓的照片给记者介绍,这每一件都是孤品。 除了进行自己的微刻创作,潘启慧也带徒弟。他收徒弟,除了必须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基础外,人品也非常重要。“我不喜欢不实诚的人,学微刻这门手艺,人品不好,是没办法学扎实基本功的,毕竟一笔一划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潘启慧现在的几个徒弟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各学有所成。虽然他也有志想培养几个年轻一点的学生,把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但是现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很少有人能坐得住板凳。“我之前教过得几个年轻人坐一会就要把手机拿出来刷刷,这样是不行的。微雕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创作需要灵感,创作更需要时间”,在潘启慧看来,不计回报的热爱和努力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