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过劳肥”让你扎心了吗? 这些减肥妙招一定要知道

2017-11-18 15:36:23 张一凡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张一凡) 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加班熬夜,这是目前不少上班族会出现的情况。但过度劳累奔波不但没有让人形容消瘦,反而使体重直线上升,这种现象被笑称“过劳肥”。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可千万不能忽视,它会对工作、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带来巨大困扰。

据一家网站的投票数据显示,超七成(70.6%)的职场人员认为工作对体重变化有较大影响,其中,近六成表示自己工作以后越来越胖,无法自控。11.6%的人表示无法发控制身材,体重变化毫无规律。此外,有63.1%的人认为,除了自己,身边的同事也普遍胖了,10个同事里有超过一半都是如此。可见,“工作之后越来越胖”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上海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程序猿”胡青就深受过劳肥的困扰。24岁的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工作一年以来,平时会比较忙碌,经常要加班到深夜。本以为充实的生活能让自己瘦下来,可没想到,自己的体重在短短一年内飙升了30斤。大学毕业时健硕的身材消失不见不说,肚腩倒是一天比一天大,这让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大吃一惊。

家住北京的陈洁,是一名做化妆品生意的电商。按说这一新行当并无传统职场上的压力,时间也相对自由,可陈女士也是一名过劳肥的“资深患者”。她表示,自己从事电商,平时不是宅在家就是外出洽谈生意,有时去往外地见客户时,旅途上经常“饿一顿,饱一顿”,饿久了难免暴饮暴食,这毫无规律的饮食让陈女士的身材也逐渐臃肿起来。

上述“程序猿”、电商都是过劳肥多发的职业之一,而教师、记者、律师等职业也是重灾区。除此之外,该网站的另一项投票数据显示,变胖的重量与工作年限有一定的关系。刚参加工作1-5年的群体大都有轻微的体重增长,而工作5-10年的职场人员在各个“重量区间”的占比均较高。此外,工作10年以后,变胖幅度反会有所降低。

过劳肥涉及的人群广泛,对健康的影响时间更长,会加重医疗和社会负担,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危害甚至比一些传统疾病更加可怕。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教授王安利就提示广大上班族,过劳肥带来的危害超乎想象。

王安利告诉中新网记者:“过劳肥人群中很多都患有代谢综合征,食物在体内的堆积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此外由于代谢紊乱,会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失眠、冠心病,平时无精打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这种恶性循环如果长期不变,久而久之身体会每况愈下,到最后不是病死就是早死。”

过劳肥危害如此之大,很多人都深受其害,普通的减肥方法能“治”得了它吗?一位网友在贴吧里的吐槽,有着深深的无奈——虽然自己饱受过劳肥的困扰,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即使通过各种锻炼,让体重有所下降,但不久后又会发生反弹,无法彻底摆脱。如果患上过劳肥,到底该怎么样去根治呢?这些妙招一定要知道。

首先是给自己进行“降压”。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漓表示:“精神压力大会促进脂肪的堆积,对心血管的危害也很大。所以要想根治过劳肥,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减压,平时工作如果比较操劳,节假日应该释放一定的压力。做一些有氧运动或者出门旅游都能达到减压的效果,只有让身体和精神达到放松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新陈代谢恢复正常,从而控制住自己的体重。”

合理控制饮食也非常重要。王安利认为:“虽然导致人肥胖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人肥胖的原因都是饮食所致,吃的不规律,暴饮暴食,摄入食物热量多、油脂高等情况都会使人肥胖。要全面控制自己的体重,最重要的还是‘迈开腿、管住嘴’,坚持合理地饮食,多做一些运动,积极打破恶性循环,才能真正摆脱过劳肥的困扰。”

面对这种恶性循环,应该有敢于将其打破的勇气和自律。如果身体因为过劳肥,开始出现一些微恙之际,不妨先降低当前的工作强度,抽出一部分时间来恢复自己,让身心的状况不再恶化。“这种恶性循环的打破不能一直刻意而为,应该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让自己逐渐适应健康的生活节奏,才能达到真正地恢复。”王安利解释道。(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