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党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广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相关阅读:
- [ 11-06]7分队赴基层宣讲:把十九大精神讲到大家心里面
- [ 11-06]长泰县领导到经济开发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 [ 11-06]松溪县法院党员干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扶贫政策
- [ 11-06]宁德市直工委多种形式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 11-06]省直机关工委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