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幼儿教育专家:儿童不能逗 所有的“逗”都是恶逗

2017-10-23 15:48:07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我来说两句

孩子不能这么“逗”

“你是爸妈捡来的”“你爸妈不要你了”“你妈妈回不来了”……这些话,您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遭遇过吗?您是否也曾这样去“逗”身边的小孩?幼儿教育专家李跃儿表示,儿童不能逗,所有的“逗”都是恶逗。

这看似平常的话,却有可能无意识地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案例1

“他说话的语气,乃至于笑的表情,我觉得特别恶心”

菲菲是个笑容甜美的女孩,在大学里也交了很多好朋友,在朋友们的眼里,她是一个特别讨长辈喜欢的乖乖女。但她的心里有着不为人知的“小阴暗”,“其实,我特别不喜欢跟大人相处,因为我觉得他们有时候的言语让人恶心。”

菲菲的这种认知来自小时候的经历。她爸爸的一个朋友每次见到她都用让她不舒服的语气称呼她“美女”,甚至还不断给她预言。“说我以后不到16岁就会跟人跑了。在我们当地,这么说,意思就是说我很早就会跟人私奔”。

虽然菲菲心里十分不喜欢那位叔叔的言语,可是对方是大人,她也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反感,她感觉无奈又惶恐,“明明我学习很好,凭什么那么说我。他说话的语气,乃至于笑的表情,我觉得特别恶心。”

虽然成年后,菲菲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讨厌那位叔叔,甚至有一点感激,“可能他这些话对我来说是刺激我更努力去学习,以便证明:我才不是16岁就跟人跑了的人呢。”但这些话对她的影响已经很深了:不仅不喜欢和其他长辈打交道,就是平时在家,也都习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会下意识地避开他们,有时候就勉强笑笑不说话。”

案例 2

“啥都记不得,就记得这么一个人,简直是童年噩梦”

“远远看到她就哭,那个年纪的事儿啥都记不得,就记得这么一个人,简直是童年噩梦。”小麦说,小时候有个邻居阿姨,每次见到她都会严肃地说:“你是捡来的,你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走。”后来,当碰到阿姨和妈妈闲聊时,小麦心里默默祈祷着,“时间快点过去,阿姨不要调转话题来跟我说话。”

有类似经历的小青,记忆中最难过的则是小时候被妈妈的好几个同事描述自己是捡来的时候,“心里特别难过,大哭,但是我越哭,他们越开心,现在想想真的是气死我了。”

而这个“你是捡来的”的玩笑已经是几代人共同的回忆。范佩芬是中国蒙台梭利专家协会(CMEA)副会长,她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也曾被这么“逗”过。当时全家一起去验血型,结果是爸妈、哥哥都是A型,唯独她一人是O型,当时,哥哥一脸正经地告诉她,“你不是爸妈亲生的孩子,是从垃圾破皮箱捡回来的。”范哥哥还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情景,童年的范佩芬确信无疑。从此后,当家人对她比较严厉、不够关心时,范佩芬心里隐藏着的想法便冒出来:“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是亲生的?”这一心结一直困扰着范佩芬,直到她读幼师教育上生理学时才发现,同血型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血型,所以自己不同于爸妈血型也是正常的。这时候范佩芬心里才释怀,但她对“逗”孩子这种行为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孩子内心的归属性、亲情性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有时候这种伤害无法弥补。”

案例3

“今年我快六十了,但依然记得当时委屈的心情”

与范佩芬的童年经历相似,芭学园园长李跃儿也曾经被父母开玩笑说她是捡回来的。“大概是我四岁多的时候吧,我听到后就坐着小板凳哭了好久。”

李跃儿说,在小区里她经常会看到有些大人“逗”孩子,作为旁观者她心里挺难受的。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妈妈在小区里面抱着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孩子爸爸在旁边,“你别跟妈妈了,你就跟爸爸吧,妈妈不好,妈妈坏。”那个小孩只会说“打,打。”而妈妈虽然抱着孩子,但也笑着没有干涉,而孩子爸爸还继续逗孩子,“哎,你还打我,我就更要抱走你,不让你跟妈妈”……

这场亲子互动以孩子大哭起来结束。李跃儿特别感慨,“那个爸爸肯定特别爱孩子,他看孩子的眼神都是充满爱的,但这种逗,其实对孩子伤害挺大的。”李跃儿说起自己3岁时的记忆。当时她站在床上,父母两人站在桌子旁,一起捂着半只西瓜逗她:“不给你吃,就不给你吃。”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年近六十的李跃儿笑着说,“当天他们俩肯定挺开心的,所以来逗逗我。但是我一点也不开心,心里特别难受。这种难受的感觉一直到现在都忘不了。”李跃儿说,从小到大,这样碎片的记忆还很多,“快乐都渗透到灵魂当中了,痛苦都被浮现在记忆中。”李跃儿格外强调,“与其他人逗孩子相比,父母逗孩子其实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心理伤害,但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

建议

成年人要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去尊重

范佩芬还提到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大人对调皮孩子的无奈吓唬,其实也是一种逗,“比如小孩去户外玩到不亦乐乎,不愿意回家,大人一着急可能跟小孩说‘你不走就不要你了’,这也是一种不好的逗孩子行为。”因为这个时候,听到这种威胁后,小孩子虽然会急冲冲地跑回来,但心里会普遍比较焦虑,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范佩芬建议,这个时候大人要尽量和儿童做好协议,商量好可以玩多长时间,而不能吓唬。

至于大人逗孩子的心理,范佩芬认为最不好的一种就是大人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将孩子的焦虑,或者是孩子跟大人争辩的动作、话语(比如“我不是你的小孩,我就是妈妈的小孩”)当作一种乐趣。“逗弄小孩,其实是成年人对待孩子的理念,把孩子看作‘玩意’,小东西,而没有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大人一定要尊重儿童,我们和儿童的关系应该是朋友。”

观点

不管出发点有多好,所有的逗都是“恶逗”

在逗孩子这个问题上,李跃儿的观点更加“激进”,她认为逗孩子不是一个需要大人把握“度”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能逗。“逗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对其他生命不尊重的一种行为。只要是逗,就都是‘恶逗’,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都是拿孩子的痛苦来愉悦自己”。

李跃儿说,孩子无限信任这个世界,信任他身边的成人,成人说的事情儿童都会去信,而不会对成人的言语进行评估和判断。“他们没这个能力,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是无条件地信任这个世界,你说的什么事情他都会去信。所以我们不能以开玩笑的方式去说不该说的话,不能去恶意或善意地逗弄他们,这样地不尊重他们。”

李跃儿也理解很多成年人逗孩子,其实是要表达爱和喜欢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传递,比如和小孩平等地玩。“跟他们聊天,给他们读绘本,一起搭积木,一起过家家……也可以讲笑话给他们听,这都是陪伴。”但是对小孩开玩笑和“逗”会对小孩造成很大伤害,即使出发点只是想拉近和儿童的距离。李跃儿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区分原则:凡是能让孩子愉悦的行为都是好的陪伴,但凡是为了愉悦大人而做的行为都是“恶逗”。“比如,父母的好朋友逗孩子,假装要带孩子去自己家玩,或者故意假装要在孩子家吃饭、留宿等,这些行为都是不当的。”

虽然认为逗孩子本身就是不对的,但李跃儿同时反对家长过于生硬地对待其他逗孩子的成人,因为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孩子也会跟你学这种冷硬的处理问题方式,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就会很差。”李跃儿建议,遇到有邻居、亲朋要“逗”小孩时,父母一定要上去为儿童挡住这一看似无心的玩笑。当被“逗”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没有造成什么明显影响时,尽量别再提及,并且和“逗”小孩的成人说明情况,孩子四五岁之后或者造成影响时,需要及时和小孩说明情况,“刚才那是爷爷叔叔逗你的,跟你开玩笑的,以后妈妈会让他们不要跟你开这种玩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