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陈文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两步走”重要组成部分

2017-10-22 10:04:38 何凡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周冬 林雯晶  
分享到:

新华网特别访谈《专家带你读报告》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解读报告。 新华网 徐速绘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何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新华网特别访谈《专家带你读报告》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解读报告。陈文玲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未来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相呼应的,是“两步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这次报告中提出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这种全新表述十九大报告中有很多。您是经济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经济层面的新表述更为敏感,有哪些新表述令您印象深刻呢?

陈文玲:十九大报告中,我觉得最深刻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有关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此前这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这次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把这个矛盾提出来,是将其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开展经济工作在指向上的主基调,也是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总基调。

而未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想主要基于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不仅会实现零贫困,且会实现人均收入翻两番,国民收入翻两番。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民群众有更高层面的需求,即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如在旅游领域,中国出境旅游人次逐年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这就是伴随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会不断追求新的美好,新的消费方式,从而形成新的消费偏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对医疗、教育等方面需求也是对美好生活新的期待内容。实际上,这种需求层次的演进,是我国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也使改革永不止步。

新华网:通过您的讲解,我个人理解这种判断既是一种对这么多年来成就的肯定,也是对现在形势的一种清醒的判断,也是对未来坚定信心的担当。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您怎么评价?

陈文玲:对,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量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发生的质的飞跃。这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上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强大。中国的稳定发展是在世界上受到长期看好的一个基本条件。中国站在人类道德道义的制高点上,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变成在经济治理中的治理方式,并取得巨大成就,为整个社会矛盾的转化奠定非常坚强的基础。

新华网:十九大报告中有个表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更熟悉的提法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表述有什么深意?

陈文玲: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我觉得后者是将中国放在全球大局的视野来看,具有世界意义,且强调国际标准、国际准则。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我国未来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相呼应的,也是“两步走”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决定了必须具备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一个长周期的经济体制转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且仍在进一步加快完善。总体上看,形成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超越单一的市场体系。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此提出很多具体内容,但是我理解现代经济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实现未来这两个阶段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这就不仅仅是建设一个市场体系的问题,而是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保证实现上述若干个强国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飞跃。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