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85后”蓝靛靛染传承人用创新精神传扬非遗

2017-09-18 17:25:54 黄蓉 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侗寨里的绣女们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黄蓉):9月16日下午,“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来到黎平县肇兴侗寨,在欣赏这个素有“天下第一侗寨”和“鼓楼之乡”美称的寨中美景时,记者们也注意到了街道两旁许多家门店挂卖的侗族特色的蓝靛靛染服饰。

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内,出生于1985年的侗族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向记者团介绍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经营一家以蓝靛靛染和侗族服饰为主的合作社和公司,她用创新的精神将非遗项目蓝靛靛染与商业结合,让非遗更好地被传承和传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

创业初衷是为让侗族姐妹回乡务工

蓝靛靛染已经流传千年,是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靛染是用蓝靛草加工成蓝靛泥,再用蓝靛泥作染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蓝、青等色的过程。蓝靛靛染是侗族常用的传统纯植物染制技艺。

陆勇妹说,由于爷爷那一辈就是开染坊的,自己从小就对蓝靛靛染技艺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的热爱,所以传承这项手艺对她来说似乎是水到渠成。而至于开合作社,则是这样的一件事触动了她,2014年,还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她去了临近的一个村子,那里有70多个孩子,而60多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陆勇妹想,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能够回来工作的话,那么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

2015年,抱着对蓝靛靛染的热爱,以及希望召回更多的侗族姐妹回来务工的想法,陆勇妹和同村的妇女们开办了“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开始创业。随后,她开了几家实体店,自己也去跑单,现在也开了网店。陆勇妹说,“合作社开办后,原先许多在外面打工的妇女,现在都回来参加合作社,我们会给她们培训,她们回来织布、染布或者刺绣赚的钱不比外面差,甚至赚的更多,还能照顾家里。”

现在,陆勇妹经营的公司已经有600多名员工,除了同乡的绣女外,临近村落的绣女也加入了进来。她说,去年公司营业额达到290万,今年有望翻一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陆勇妹向游客展示产品

按技能定向培训绣女 提高劳动效率

侗族服饰,无论是帽子,还是衣服,都有三项工序——织布、染布和刺绣。陆勇妹说,在她的合作社和公司里,把这三项工序细分开来,“因为如果一个人既要织布,又要染布和刺绣的话,她就耗时很多,技艺也比较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让她专精于一项技能的话,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么劳动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陆勇妹对合作社的妇女的技能进行调查了解,按这三种技能的擅长程度将她们进行区分。“如果这个人擅长刺绣,我们就把她分到刺绣的那组;如果她擅长织布,就分到织布那一组;擅长染布,就分到染布的那一组。如果对这些感兴趣,却不会做的话,我们会给她们做培训,一般培训是四个周期,一个周期是15天。”对于招收培训班人员的条件,陆勇妹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是热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染布展示

不断创新 获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专利

2013年到2014年,为了恢复失传多年的豆染技艺,陆勇妹走访了附近的很多村寨,通过老人对豆染的回忆和讲述,再通过不断的实验,她最终恢复了豆染技艺,并取得了专利。

陆勇妹说,她们的合作社一共已经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专利,比如,豆染的生产装备、植物染料的配方调制等。陆勇妹说,侗族的传统布料是棉和麻,为弥补这两种面料在制衣上的缺陷,让衣料可以更加塑形和耐磨,陆勇妹将金属线、鱼线和松紧线这些元素增加到传统的织布机中。

今年7月,陆勇妹获得县政府的非遗经费,开办了精英培训班。她对记者说:“培训班里的20多个女孩都是80后,我们培训的内容一是技艺,二是市场对接。如果她们既懂互联网和市场,又懂蓝靛靛染,那么年轻人肯定对传承这项技艺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当她们了解市场对于我们的产品的需求和喜爱以及一款产品卖了多少时,她们就懂得自己做这个的意义,而且也会更有动力地去传承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