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 内蒙古篇】防治沙漠化:看 “中国智慧”的“内蒙古实践”

2017-09-06 19:25:27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9月6日至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地球癌症”沙漠和内蒙古有哪些故事,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内蒙古已经将4个上海市面积的荒漠变成绿洲

不管对中国还是全世界来说,荒漠化都不是一个新问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上帝送给了内蒙古最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草原、贡格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绿色明珠,也附赠给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等一块块黄色“顽疾”。

内蒙古境内分布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9.14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1.50%,相当于2.5个英国的国土面积;沙化土地面积6.12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4.48%,相当于1.5个英国的国土面积。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1个旗县。

内蒙古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产业治沙奔小康。

这是内蒙古真实的生态变迁史,凝结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曾几何时,风沙吞噬着家园。2001年,持续3年的干旱使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沙化,苏尼特右旗北部2800万亩草场全部沦为沙地,风沙掩埋了农牧民的住房、棚圈和水井,许多人被迫举家搬迁。牲畜在沙地上无食可采,有400万头牲畜受灾,草场变成了“坟场”。

锡林郭勒盟的境遇并非个例,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导致内蒙古这种“痛”不时上演。

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8%的内蒙古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超过全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0%,治理风沙危害土地面积超过全国风沙危害土地总面积的10%。

2000年至今,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400多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到1800多万亩,治理成效明显。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亩,沙区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景象。这意味着,内蒙古人每年植绿一个上海市面积的国土。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沙地开沟造林

解密治沙的内蒙古经验

这一切变化源于什么?

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巍峨的绿色长城,不仅是北疆的丰碑,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风沙、搏击干旱,在心中建设起来的图腾。

从1985年开始,鄂尔多斯农民殷玉珍和丈夫一起在沙漠中种树治沙,经过多次沙暴摧毁从头再来的顽强拼搏,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法,治理流动沙丘面积达4万亩,种植了30多万棵树和沙柳、羊柴等,使昔日不毛之地的毛乌素沙地变成了“绿色王国”。

治沙愚公苏和,十几年如一日,如同守护大漠的胡杨一样,和风沙决战到底,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治沙绿化事业,不仅建起一道郁郁葱葱的生态屏障,更筑起一座精神的绿色长城。

岁月不老愚公心,时代激励壮士情。内蒙古各地顽强治沙,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治沙英模,“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时代楷模苏和、“全国十大女杰”王果香、亿利资源集团、伊泰集团……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鼓舞并带动了更多人投身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智慧”的“内蒙古实践”,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治愈“地球癌症”的信心,还为世界探索防沙治沙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大生态工程带动是改变内蒙古面貌的一个最主要措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工程启动以来,全国“三北”工程建设任务的1/3落实在了内蒙古,全区累计完成建设任务近1.16亿亩,使得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的态势。针对性强的京津风沙源工程,根据区域特点,采取风口拦截、各个击破的策略,重点治理的赤峰等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转变。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径流量减少20%以上,泥沙量减少24%以上。

科技的突破和技术的引领是内蒙古治沙制胜的法宝。

在与风沙的搏斗中,适合内蒙古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的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术应运而生。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旗防沙治沙大会战

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在荒漠区,以保护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带、网、片相结合。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治沙技术,无不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在实行轮牧、禁牧等重大举措后,智慧的内蒙古人在牧区探索出了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圈”模式,分(圈)层构建具有不同生态、生产作用的功能区,通过水、草、林、机、粮五配套,达到了“粮食、经济作物和牲畜”三元立体结构,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在内蒙古地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青山工作室李文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