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半世纪坚守创造绿色奇迹 每一个塞罕坝人都是“先锋树”

2017-09-05 14:19:17 贺卓辉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传奇延续:接力绿色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塞罕坝造林人’。45年里,他们造林96.08万亩,将昔日的风沙肆虐之地,植成了林的海洋、花的世界。45年后,艰苦创业的传统被新一代“造林人”传承。如今他们仍坚守在山林旁,只为少点风沙,多些青山绿水。他们用生命和汗水记录着人与自然的一段历史,值得我们反思与敬畏的历史。”

在2008年第五届“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团队被评为2007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集体”,以上是颁奖词。

千禧年后进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人被称为第三代塞罕坝人。

26岁的技术员时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林三代”。

“要是没有这片林子,现在林场的所有东西都没有,包括旅游也是因这片林子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源自这片林子,而这片林子是老一代艰苦创造而来的。”2014年,时辰回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他的兴趣本不在林场,在太原科技大学学习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但是在林场工人爷爷的影响下,回到林场。

“虽然没有直接说强制让我回来,但是爷爷总会说林场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受到他的期望。”时辰说,有一年,爷爷带着时辰上山,回到最初工作的地方,指着一排荒废的破屋子说,这是他以前住的房子。

时辰能够感觉到爷爷的成就感。“他就看着自己亲手造的那片林子,现在长这么高了,心里就是高兴。”

杨丽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一位女博士。

2009年12月,杨丽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塞罕坝。与网上的美丽风光相比,杨丽看到的是冬日的塞罕坝:寒风所到之处像刀割一样,雪花纷飞,林场孤零零夹在大山中,满眼望去看不到人烟,“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凉透了,泪水开始在眼睛里打转”。

但当那些前辈们住过的马架子、造林用过的工具、穿戴过的衣帽就在眼前,马蹄坑大会战、六女上坝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在耳边时,杨丽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棵树需要几十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成材,而毁掉一棵树只需几十秒。作为塞罕坝新一代务林人,我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片绿色。”1980年出生的于士涛,每当谈及塞罕坝机械林场上百万亩森林,言语中满是责任。

2005年,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毕业。当年9月,很少见山的于士涛,上了坝,进了山。

于士涛决心把自己的根扎下来。防火防虫、资源管护、育苗整地、植树造林、割灌抚育、经营利用,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片林子的位置和林分特征,早出晚归,林场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2年间,他和同事开展了大径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销售、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丰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于士涛说:“经过55年的发展,如今的塞罕坝如何管护好、经营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担起来,绿色的‘接力棒’一定要握紧,好好地传下去。”

截至2016年底,塞罕坝林场共有职工1986人,其中在职1212人,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到这片林场。相比于55年前的369名拓荒者,他们学历更高、知识丰富,他们希望像老一辈塞罕坝人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本来可以承受每年100万人的接待量,可以靠卖门票轻松增加8000多万元的收入,可塞罕坝人却将每年的游客量控制在50万人以内,收入自然也随着减少了一半。目前,这里的旅游开放面积也仅占林场总面积的万分之四。

河北日报记者赵书华见证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只要影响到树,影响到绿,影响到造林,影响到防火,有钱也不挣!塞罕坝人把对树、对自然的朴素感情,升华为一种保护生态的自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