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人民日报谈中国之治:我们对自己的制度充满自信

2017-08-27 07:25:47 刘小妹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中国之治成功之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越来越美好的发展前景,不仅给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也让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之治何以取得巨大成功?本期观察版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我们对自己的制度充满自信(人民观察)

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这一套制度的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国实行独有的协商民主制度,包括决策领域的民主集中制;在组织人事制度方面,中国通过有效选拔人才,实现选贤任能;等等。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成为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的重要制度保证。

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

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制度不符合西方界定的所谓“民主”。尽管中国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他们还是无法理解中国的这种政党制度安排,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事实上,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包括中国政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整个国家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政党的内涵完全不同。如今,西方的政党理论日益教条化,它认为一个社会由不同利益集团组成,各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表,因此就要实行多党制。各个政党都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然后通过竞选和票决,得票多的党获胜,一个多元社会就这样通过票数完成从分化到整合的过程。但实际上,这样的设计往往过于理想化。从西方国家政治运行的现实看,投票反而扩大了社会分歧。一些非西方国家采用西方模式后之所以纷纷失败,也是因为一旦社会这样“分”了之后,就再也“合”不起来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党,而西方政党则只是代表部分社会群体利益的党。虽然一些西方政党也宣称自己代表国民的整体利益,但西方国家的多种民调结果表明,多数民众认为自己国家的政党被特定利益群体所操控,代表不了大多数民众的整体利益。

西方国家的一些民调还显示,中国的中央政府在民众中的威望很高。例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的民调发现,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远远高于西方政府在西方民众中的支持率。一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总是盼望改变中国的政党制度,这是脱离中国民情和国情的误判。坦率地说,由一个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党执政,然后每四年或五年换代表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另一个党来执政,这样的政党制度安排在西方国家似乎天经地义,在中国则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一直有“天降大任”的思想传承。这个党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观,它代表着一种即使在内忧外患下跌入低谷也要奋力崛起的担当和文化。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对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负责,而且要对自己民族文明的延续负责。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相比较而言,西方政治模式下的政党,大多数只能算是部分利益党,甚至是选举游戏党。与中国共产党不同,这些政党大都不对自己国家的整体利益承担终极责任。例如,在一些国家,不同政党选来选去,他们的政策主张可能互相冲突,但究竟哪种政策对国家长远发展有利,这些政党并不多加考虑,以至于最后在决策时又去依赖某些西方大国,失去自己的独立性。相比之下,中国的执政党则自觉对中华文明的兴衰负终极责任。

中国也学习西方政党制度的一些有益经验,建立强大的现代政党体系,但同时又拥有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两者的结合使我们可以超越西方政党模式,克服其带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出现了颠覆性错误,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帮助中国恢复稳定。

民众广泛参与的协商民主

在民主制度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这些协商民主渠道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这种协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西方国家,民主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内,尤其是国家定期举行的最高领导人选举。中国之所以采取协商民主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疆域广阔,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具包容性和整合力的民主制度。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里,一个决定哪怕只有10%的人反对,那也是1.3亿人反对。所以,总体上中国不宜采用简单票决制中赢者通吃的方法,而应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达成共识。

中国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决策能够考虑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中国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能力大概是世界上最强的。一个接一个五年规划的顺利制定和执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方人经常感叹,西方的公司都有短、中、长期的规划,但西方国家几乎没有这样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多党竞选制度造成的,一个政党所制定的规划,换了一个政党来执政就难以延续。中国今天已经形成了谋定而后动的共识,形成了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制度,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一系列具体的程序和方法。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从中国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民主决策的总体质量越来越高。

协商民主和决策制度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过程之复杂,都是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行广泛协商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成功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发展规划。中国今天无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能做长远规划的国家,也是最能落实长远规划的国家。以五年规划的制定为例,它需要相当长时间进行成百上千次各个层面的磋商和咨询。正因为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中国宏观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总体上高于许多西方国家的决策。在美国,一个重要的决策,如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往往是在极小圈子里各种利益团体讨价还价的结果。最后形成的决定和文件冗长繁琐,执行力很差,不得不靠一批公关公司向公众“出售”,最终还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还应注意到,中国一个地方的发展规划也好、国家的五年规划也好,上上下下的咨询和磋商,媒体和网络上对各种相关议题的讨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民众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还创造了大量发展需求,而且很多是中长期的需求。与西方许多国家无法进行中长期规划的情况相比较,中国的制度安排显然值得我们自信。

有效选拔人才的组织人事制度

在组织人事制度方面,中国可以做到更大程度上的选贤任能。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政治中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从百姓到干部在心理上都认为治国必须靠人才。像西方那样,能言善辩就可以竞选当总统,与中国政治文化并不相符。在中国,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大致建立了一整套可以被称为“选拔+一定形式的选举”的组织人事制度。干部晋升必须经过初步考察、征求意见、民调、评估、投票、公示等严格程序。在今天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和程序更为严格。

中国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与西方模式根本不同。从中国的视角看,一个政权的性质及其合法性,应该由其实质内容来判断,这种实质内容就是能否实行良政善治,能否拥有勤政能干的领导人,能否使多数民众有获得感。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在2016年受访的中国民众中,高达82%的人对国家发展方向表示乐观,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参与调查的国家。尽管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它确实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带动中国发展的作用,并实际地改善了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水平。

中国最高领导机构的候选人几乎都有长期担任地方领导或其他相应工作的历练。在中国,即使治理一个省的工作,对主政者才干和能力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因为中国一个省的平均规模几乎是欧洲四五个国家的规模。很难想象,在中国这种用人制度下,能力低下的领导人能够进入国家最高领导层。

有人迷信西方选票选人的模式。但实际上,西方的这种选人模式有可能让不合格候选人出局,但也很可能选不出真正能力强的人。从西方选举实践来看,一方面真正有才干的人可能没有机会或不愿意参加竞选;另一方面,政府官员的任命受到“政党分赃制”影响。选举获胜的国家首脑会用一些职位来回报竞选“金主”或关系密切者,这就会根据政治利益而非能力来任命公职人员。政府官员中许多人没有太多从政经验,有的甚至将家人任命为政府高级顾问,富人当政的现象也广受批评。然而,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追求选拔出尽可能卓越的领导人。这在实践中当然有很大难度,但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创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渐完善人才选拔体制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纠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的选人用人偏向,着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优化选人用人环境,出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等。这种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选出执政能力强的领导人与确保不合格候选人出局的结合。

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将不断得以发掘,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将日益增强。

(张维为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有机统一(大家手笔)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使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植根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发展需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那么,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保证,其突出特点和优势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思的话题。

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有机统一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战略上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路径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合适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中国制度之所以好、之所以能,不是因为它符合某个国际标准,而是因为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路径,从中国国情出发,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突出了制度构建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回应和契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一方面源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一制度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而且指明了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制度保障。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解决整体社会制度选择的问题,其他领域的制度建设及具体活动的展开都须以整体社会制度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提供制度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制度,并具有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制度相契合的属性,进而形成和发挥了强大制度功能。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选择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在我国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正是在于它既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紧扣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来自中国实践,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各类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它与西方的模式和制度有着根本区别,但实践证明,它最能解决中国问题,因而获得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和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由此形成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展现出越来越美好的发展前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创新,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和优越性的必然选择。这需要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周叶中 作者为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

立足国情 回应时代 贡献智慧

更加自觉自信地走中国道路(适势求是)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既是对客观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对理想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社会目标的期盼。近代以来,中国曾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为了救亡图存,不少人曾经认为,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不仅需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需要用西方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来改造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苦难、焦灼的传统中国也试图以西方为镜,有人甚至要割断传统文化根源,放弃从社会内部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尝试。

虽然这种道路选择有其历史原因,但是不可否认,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当作可以规范全人类的标尺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念,其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体现。对此,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其缺陷:“许多人想把自己的社会建设成与原来不同,同时能与西方社会相匹配的社会。在这个前提下,东方社会出现了对现代化和现代特性的追求。充满‘东方学’偏见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常成为非西方政治的指导思想,使作为东方‘异文化’的西方,成为想象中东方文化发展的前景,因而跌入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的陷阱。”

经过长期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中国道路的成功,彰显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再看西方社会如今的发展现实,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不仅在经济上陷入低迷,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政治上乱象丛生,民粹主义盛行,种族矛盾激化,党派政治只顾党同伐异却对社会问题无所作为也无能为力。面对这一趋势,西方模式开始受到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士的反思,西方社会也兴起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西方学者开始倡导以中国自身特色为出发点来探讨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的伟大贡献。当今时代,中国更不可能依照西方的价值观来选择发展道路。我们更加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回应新时代、新语境下的中国问题乃至人类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21世纪大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既有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竞争,也有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较量。在这种态势下,中国需要继续从自身实际出发,建构既能阐释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内涵、反映中国自身的道路选择和社会发展变化,又能与西方文化及制度实践展开对话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化解西方中心主义带来的对抗,为世界贡献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和价值资源。

在以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基础对西方价值进行反思的同时,我们做到了有破有立,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汇聚国家、社会、公民的力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凝魂聚力的关键作用。

中国道路既传承了传统价值观,又创立了新的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回应中国问题的价值观自觉,通过寻求传统与现代、法律与道德、国家与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资源整合,更加自觉、自信地走中国道路,并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促进国家、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提升。同时,应看到,追求共享发展、包容发展和共同体价值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也符合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对于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具有很强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也应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刘小妹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