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通讯干事刘俊生1967年拍摄的焦桐,右图为2017年8月9日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拍摄的焦桐(拼版照片)。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发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游客从焦桐下走过(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兰考的老农魏善民在打扫泡桐的落叶,他旁边是用焦桐的根培育的泡桐树苗(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的泡桐树下,党员干部在聆听焦桐的故事(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兰考的老农魏善民(左一)在给培训班学员讲焦桐的故事(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这是航拍的焦桐(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焦桐旁的焦裕禄干部学院(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用焦桐的根培育的泡桐树苗(8月9日摄)
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整整95岁了。斯人已逝,泡桐长绿。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带给人们一片绿荫,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亲切地称它“焦桐”。新华社发(李嘉南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