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医学影像应用。这种黑科技会不会是炒作、炫耀,没有实际临床价值?如果有价值,能代替人工吗? 智能诊断综合准确率达90%以上 近日记者体验了一款全新研发的人工智能影像检测系统的真实应用——在北京影像云平台上,对基层医院上传的30名患者近9000张肺结节CT影像进行智能检测和识别,将第一轮筛查出的疑似结节标记出来,作为辅助诊断结果,提供给4名放射科医生进行审查。人机合作诊断肺结节的全过程仅用了30分钟,比传统途径所需的150—180分钟,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经现场4位三甲医院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方法进行验证,智能诊断的综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 肺结节是早期肺癌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癌症死亡原因中,肺癌死亡率占第一位,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能极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对肺结节的筛查极其重要。万里云影像中心放射科医生、空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李小坵告诉记者,肺结节在图像上用肉眼观察往往很容易被遗漏,影像医生平时需要在人工检测肺结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致使临床工作非常繁重。“一家三甲医院平均每天接待200例左右的肺结节筛查患者,每位患者在检查环节会产生200—300张的CT影像,放射科医生每天至少需要阅读4万张影像。”李小坵说。 人体是一个黑箱,影像检查真正的价值,在于从中找出各种病症,并加以判断和解读,最后用规范化的文字描述出来形成报告,提供给临床医生作为参考。影像技术能帮助医生更深入地“窥探”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准确地对病情作出诊断,提出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看病更依赖于医学数据,其中大部分来自医学影像数据。 仅能作为诊断参考,仍需人工核实 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学影像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放射科人才、设备、诊断能力都不足,基层更是缺人、缺设备,远远跟不上增长的需求。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1%。人们要做医学影像检查只能去大医院,由于放射科医生数量不足,阅片工作量巨大,越来越多的医学影像检查需要排大队,甚至提前很长时间预约。 如何让医学更精准、让影像检测更有效率?人工智能检测系统横空出世。当天记者体验的人工智能系统,将医学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自动识别并标记可疑结节。由于背后依赖于全国最大的百万量级影像库存、日均入库4000多例的数据库,该系统形成的检测报告中,预测疾病几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人工智能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基层拍片的医疗机构,快速给出参考结论,基层百姓能大大降低看病成本。然而,这是否能代替放射科医生的读片工作?现场技术专家提出,目前仅能作为临床诊断参考,仍需要人工去核实,根据临床指南一一对照给出最后诊断结果。未来10年,人工智能也许能代替医生一半工作量。 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方鹏骞说:“现代医学早已转化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特别强调人的情感情绪等引起的疾病变化,不可能完全依靠没有情感的互联网设备来治疗疾病。互联网只能是医疗的辅助,不可能完全代替。”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做手术、检测影像,其结果也需要医生来核实验证,给出最后临床诊断意见。同时手术后康复、检查后的治疗方案,都离不开临床医生。 此外,如何保证患者隐私并实现有监管的临床规范流程,仍需要政策予以明确。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加强医疗健康数据的安全保障。尤其对临床科研数据使用的个体诊疗数据,应实施脱敏去标识化,再积聚应用,并进行风险审核和安全审查。在医疗健康数字身份管理和安全体系建设中,强化标准实施、安全防范,确保医疗健康数据的安全。 |
相关阅读:
- [ 07-20]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即将发布 龙头股或直接受益
- [ 07-20]我国正成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增长极
- [ 07-19]中国正成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增长极
- [ 07-19]人工智能助制造业动能转换 成产业变革核心方向
- [ 07-17]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 供求比例为1:10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