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圆桌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孕育新动能

2017-07-19 20:50:1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新动能推动深圳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深圳在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思康:一是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上半年,在外部经济环境复苏向好、内部新动能持续发力等因素的推动下,深圳经济延续了近年来递增的良好态势。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实现本地生产总值4584.27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近四年来呈稳步上升趋势,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个、0.8个百分点,在珠三角及全国一线城市均居首位。

二是新经济成为增长主引擎。新兴产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1853.88亿元,增长12.8%,增速高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0.4%,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机器人、互联网产业增速分别达25.2%、19.3%。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增加值150.5亿元。

三是产业结构呈现“三个为主”的特征。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增量优质、存量优化“双优工程”,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加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进一步强化,二、三产业结构为38.9:61.1,三产占GDP比重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的65.4%。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占服务业的70.5%,其中金融业占服务业比重达26.7%。

四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创金融危机以来同期新高,其中非房地产投资增长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明显回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创2014年以来同期新高,前十大商品销售类别中有九类实现正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7.4%,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增长7.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五是质量优势更加突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5.64亿元,规模稳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按同口径增长10.9%,高于GDP增速2.3个百分点。创新发展动能强劲。全社会研发投入188.3亿元,增长18.7%,占GDP比重达4.1%;有效发明专利99247件,增长13.5%。绿色发展态势凸显。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同比下降4.2%、8.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00%,PM2.5平均浓度达33.5微克/立方米,处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六是实体经济回升向好。深圳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8.28亿元,增长7.6%,工业百强企业中,华为、康佳、鸿富锦等实现两位数增长,有77家实现正增长,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

中国经济时报:对各地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您有哪些建议?

吴思康:一是各地要因地制宜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防止产能过剩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当前一些地区不顾产业发展规律和地方实际,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等手段盲目引进,一哄而上,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遍地开花”,出现过热势头,导致产能过剩正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

二是培育新动能要与改造、提升旧动能并重。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也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以深圳服装产业为例,传统的服装产业通过引入设计、注重品牌质量、创新管理模式,正在向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的时尚创意产业转变,目前拥有800多个服装品牌,品牌女装在全国一线商场的市场占有率达70%。

三是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的供给侧改革要在确保中央政策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结合各地实际体现层次性和差异化,使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及一、二线城市,去产能、去库存压力较小,重点可在降成本、补短板方面下功夫。深圳虽然没有去钢铁煤炭的任务,但去产能实质就是释放低效部门占有的资源,用到高效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围绕这一逻辑,对产能再梳理、再部署,把旧工业区的改造升级作为去产能的重点。

四是实体经济仍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基石。美、日、德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并没有一味追求服务业而忽视实体经济,而是纷纷把再工业化战略作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更要重视实体经济,把发展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建设世界强国的重要抓手。各地也不能盲目追求第三产业比重,而应控制工业占比下降过快的势头,守住35%—40%的红线,否则,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影响地区和城市竞争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