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6月的中国,还像一些网友所形容的那样“祖国妈妈这只公鸡:下半身煲汤,上半身烧烤”,属于南涝北旱,那么进入7月,无论南北都开启了“烧烤”模式,同受暑热高温侵袭。 从7月12日起,中国正式进入三伏天,从气象卫星地表高温监测图来看,深红、深黄这些代表着“高温”的颜色,此后将持续盘踞在中国版图之上: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连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高烧不退”,热浪已覆盖三分之一国土,南方地区被高温掌控的范围也将逐步扩大。 那么,这次南北方为何同步出现高温,分别有何特点,高温背后和近些年提及的极端天气频发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又有何关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相关气象专家进行解读。 南方“喝完汤”和北方一起进入“高烤”时间 每逢入夏,南方便“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今年也不例外。6月,人们听到和南方有关的消息往往是强降雨和洪涝灾害,以至于有人调侃祖国妈妈这只公鸡“下半身煲汤”。 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水位全线超警戒线,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6月28日发布的《气象卫星水情监测报告》,6月和5月相比,鄱阳湖的水面面积增大了43%。 然而,到了7月,气象卫星监测图上代表降雨的“蓝色”,转变成了清一色的高温“红色”。“喝完汤”的南方,开始和北方一起进入“高烤”时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告诉记者,此次高温天气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局部强度大,北方的高温以晴热为主,而南方的高温以闷热为主,因此南北方地区的公众在体感上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看,南方的高温天气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地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同时,在高压控制区也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温效应。在辐射增温和下沉增温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导致高温天气的出现。目前副热带高压位于江南东部,强度较强,未来副热带高压还会再度西伸北抬,因此高温的范围将继续扩大。 北方出现高温天气由于目前受到大陆西风带的偏西北气流控制,未来会转为受大陆暖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高空也盛行下沉气流,白天地表升温快。 为啥地表都能摊鸡蛋了,天气预报才说30多摄氏度? 事实上,今年与往年的高温天气相比,并没有更严重,南北方在7月出现高温天气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孙军说,尤其南方地区的高温容易出现在“梅雨”结束后,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北上,使主要降雨带随之向北移动,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方地区因此出现晴热少雨天气。 一个较为普遍的疑问随之而来:为啥大热天走在大街上感觉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高——地表都能摊鸡蛋了,天气预报怎么才30多摄氏度? 按照气象专家的说法,这主要是由于气温、地表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差异造成的。 具体来看,气温指的是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这样测得的是气象学上所说的气温,即大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流动温度。相应地,地表温度是指地表面与空气交界处的温度,因此测得的温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地表温度,而是地表温度与紧接着地表的空气温度的平均值。 至于人们看似熟悉的体感温度,则是指人对冷热温度的感觉,但按照气象专家的说法,这一温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皮肤的温度。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为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觉。 这也是为何“有时天气预报的气温并不是太高,可我们却感觉很热”。中国气象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为了对体感温度有定量的考量,国内外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其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出了炎热指数的概念,这个指数将湿度作为影响人体感温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以看到,在相同温度下,湿度越高,人的体感温度就越高。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体感温度的算法,当实际气温为30℃,相对湿度达到70%时,体感温度则会达到35℃;而气温为32.2℃时,当相对湿度达到70%时,体感温度竟高达40.6℃。由此可见,当高温高湿时,人的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温度高很多,此时人们会有闷热感,易引发中暑。 “烤验”不止中国,气候变暖“全球共此凉热” 按照孙军的说法,今年北方高温来得确实早。5月以来,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4次高温天气过程,4次过程最大影响面积分别达57.3万平方公里、66.7万平方公里、98.9万平方公里和223.3万平方公里。 7月13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一份针对这4次高温过程的评估分析,其中发现河北、河南、北京、天津、新疆5个省份,高温日数超过10天,均较常年同期偏多。内蒙古高温日数(3.5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天津(13.7天)、辽宁(2.7天)均为第二多,新疆(10天)第三多。 这份评估给出一个结论:“这种(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是少见的”。更为重要的,该评估提到,“北方高温出现了极端性强的特点”。 具体来看,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35℃,较去年同期偏多20%。而且,有211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标准,245个县市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大值,其中60个县市突破历史极值。 这一点和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不无关系。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全球年平均温度在2014、2015、2016年连续3年屡创新高。去年冬季(2016年12月到2017年2月)是1961年以来最暖的冬季,到了夏季更是感到热得厉害,特别是6月27日以来的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极端性强,影响国土面积接近四分之一。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陈峪告诉记者,通过几十年的气象观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也带来了一些诸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不利影响。 当然,在这种大背景下,热也并非我国独有。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6月以来,美国和欧洲多国也遭受极端高温天气。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气温飙升至30℃以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由于连续高温天气引发森林火灾。7月上旬,美国西岸遭受“地狱热浪”袭击,凤凰城、洛杉矶市区超高温打破近百年来同日最高气温纪录。 火炉城市可能会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7月12日开始入伏,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按《史记》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意思是说,到了三伏天,人们就该隐藏起来,躲避酷暑了。 这背后也有其科学解释,孙军说,三伏期间,太阳仍直射北半球,地表吸收大量能量;入伏后,雨水较多,地表湿度大,散发热量少。地表层吸热多,散热少,热量不断累积,一天比一天热;通常,中伏期间,地表累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最热。 按照他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应尽量避免在10时~16时高温时段外出,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等。 古时候,人们只能借助“乘凉”“摇蒲扇”等方法来抵御高温。如今,人们有了更多操作便捷、科技含量高、效果显著的调温设备,其中以空调和电风扇的使用最为普遍。不过,这两个究竟哪个才是最佳“高温”克星? 按照中国气象局一位专家的说法,从气象学上来看,室内环境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小环境被定义为“微气候”。空调适用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通过冷介质输配系统调节温度,帮助室内形成凉爽的微气候。电风扇的制冷原理则完全不同,空气流动即为风,电风扇通过扇叶的高速旋转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产生高速风,从而加快室内空气流动和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 相比之下,空调可能适用于密闭空间,制冷强度大、效率高,但长时间使用空调会造成人体汗腺关闭、抗热能力低下,影响正常的代谢与分泌,相应地,电风扇则适用于较开放的空间,电扇的使用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空调。 在如今这个南北同暑的日子里,北方许多“城市热”出现了新高度,不少人也对“火炉城市”排名有了新的看法。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披露的最新消息,该中心正在发展气候宜居性综合指标体系,这个综合考虑气候要素指标和气候风险指标等多方面的体系,可谓是一个气象版“火炉”排名,相关成果预计今年年底前发布。 不过按照国家气候中心一位专家的说法,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火炉城市有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热’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这种情况下谁是火炉,火炉如何排名不重要,应对高温,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才是关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实习生 苏琬茜 |
相关阅读:
- [ 07-13]国家气候中心否认发布今年“火炉”城市排名
- [ 07-11]“火炉城市”重新洗牌 福州成“新四大火炉”之一
- [ 07-09]中国夏季“火炉”城市重新洗牌 武汉南京退出前四
- [ 08-30]“火炉”重庆大幅降温 野生动物安享凉爽秋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