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14日电(记者 黄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疾病风险和预防疾病的做法,越来越被大众所青睐。不过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很多消费者对基因检测还有认识的误区,应科学看待,勿盲信盲从。 目前不少消费者出于好奇心进行基因检测,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不过由于专业信息获取不够,或者被不良商家忽悠,在认知上有不少误区。记者发现,一些消费者把基因检测等同于疾病的早筛,甚至用来代替体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壹基因创始人王军一表示,基因检测,检测的是人先天遗传风险,比如某项疾病的患病概率大小,这个概率是与生俱来的,几乎终身不变,结果并不代表现状。而体检的结果展现的是当下人身体的情况。因此基因检测不能代替体检。 此外,一些消费者提到,自从被检测出疾病高风险,心理压力就非常大,担心自己一定会得病。“美国影星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很高,从而切除了乳腺和卵巢,那我胃癌风险很高,怎么办?”杭州白领陈女士表示焦虑。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高风险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会患病,而是指在同样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下,比别人更容易患病,需要加强预防,不必太悲观。 “朱莉切除乳房和卵巢是有争议的。一般的消费者建议在生活方式更健康的同时加强体检筛查,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浙江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郑晓说,如果基因检测出来风险不高,也不意味着未来一定不会得这个病,因为疾病与后天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习惯还是要保持良好。 专家表示,基因检测并非万能,消费者勿盲信盲从。目前基因检测企业鱼龙混杂,消费者应该选择有医疗执业许可的机构进行检测,对于检测结果最好咨询专业人员解答。 |
相关阅读:
- [ 06-14]农业部批准进口孟山都等公司部分转基因产品
- [ 06-10]保护+利用,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 [ 06-08]失眠与体质基因有关?《睡方安眠保健》出版
- [ 06-06]想有超能力?这些基因突变让你成“超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