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发生的一起中学生坠楼事件灼痛了人们的心灵,夏日一如既往地来临,绽放出绚丽和丰饶的味道。然而,对于那个14岁的生命来讲,却已毫无关联,他那么决然地纵身跃下,留下了血色的眼泪和无法弥补的伤痕。 曾经做过6年中学心理老师的我被深深触动,勾起我过往执教生涯中的种种回忆。那些青春的面孔,那些悲叹的身影始终在眼前挥之不去。 孩子的遗书写得非常简单,他提到对不起父母,不责怪任何人。这个懂事的孩子做了最让人痛心的事。这封信并没有透露出自杀线索,“被父亲没收手机”,听上去是件极小的事——很多青少年的决然行为都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可能正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遇到的那个女孩上高一,16岁,是班里的中等生,还担任着某个学科的课代表。她平凡但乖巧,是个让老师和家长省心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她宣布不再上学了。没有先兆,没有意外事件,所有人都觉得如雷轰顶,无法理解。老师、家长、同学各方动员都无济于事,折腾了一个月,只好休学。 我作为心理老师有机会介入了这个事件,在和家长的不断沟通(孩子已经拒绝沟通)当中,慢慢发现这个孩子的苦。她拒绝谈话,只和妈妈以信件交流,在信中,这个孩子的痛苦可以追溯到她上小学时,她经历了父母不和,转学不适应,学习困难,和同学相处的问题……而最让她痛苦的是在茫茫的人生前路中看不到希望。她不知道自己上学、找个好工作能怎么样,结婚生子又有何快乐?所有这些她都闷在心里,没有人知道。 她懂事了很多年,知道父母不易,老师是为她好,所以她不说。成人们只希望她乖乖的就好。而她终于在期中考试的奋力拼搏后耗尽了力气,决然不再上学。 我想,那个走上绝路的少年或许也经历了类似的挣扎吧,老师评价他平时好沟通,有礼貌,一提醒错误马上改正……在遗书里他也还是那么懂事得让人心痛。但是谁能知道他的痛苦呢?他说从未为父母争光,惹父母生气,在这种话语背后有多少自责。 这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特别的时期,他们非常在乎自我评价,希望探讨生命的价值。他们敏感、细腻,情绪不稳定,需要自我认同和情感支持。我们可以想象自我缺乏认同,对于敏感年龄的孩子是怎样的一种打击,更何况这已积累多时。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请不要只看到稻草断裂后的废墟,现在就开始关注那些乖顺听话的孩子。 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他们可能是沉默的中等生;或看上去活泼,但思想深刻,偏于悲观;他们可能彬彬有礼,关注别人感受,学习努力但不是很有效果;他们可能平凡得快让人忽略……请和他们聊聊天,你就会发现他们真实的状态。 孩子是适应成人而生存的,所以孩子往往习惯忍耐,没有耐心和信任,你常常无法看到孩子的心。 请改变和孩子沟通的单向模式,如果只是把你的期待抛给他执行,你就只能离他越来越远。他可能现在就需要分担——就是倾听。好好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和经验,认真体会一下他们的小小苦痛和烦恼。你可以在倾听后分享你的建议,但当你的建议得不到共鸣时,请收回。 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容易交到朋友。如果你是老师,请想办法用各种活动——尤其是心理团体的活动来促进孩子们形成支持系统。做心理老师的那些年,我深深感到孩子们内在的孤独。忙碌的老师和家长们拼命提高生命的附加值——成绩、特长、前途,等等,很少关注孩子作为生命本身的需要。而这些是一个生命真正得以继续的营养。有了这些,他才会真正感觉到活着,并勇敢地活着! 不仅依靠心理老师,还有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应建立心理健康的意识,班级应设心理委员,以“心理网络”来覆盖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并不突出”的学生,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必要的关注。 除了“两头”的孩子,请多关注那些平凡的孩子,他们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出现大事的群体。 生命需要希望,每个人都要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但是在我们为生计奔波时,请不要忘了生命彼此的交汇,让生命温暖地流动,力量彼此交织。 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忠告是给家长的: 倾听孩子。哪怕每周只有一次,在这一次当中,请让孩子说。如果他不说,就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关心孩子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很会隐藏,请多留意一点他的情绪变化,在变化中给他一些支持。 对孩子保持信心。无论表现多么糟糕,批评他做错的事,但永远相信他的人。这是他存在的重要价值。 分享生活。把你的事情也告诉他,把他当成人看待,让他来成为你的顾问,这样他就更愿意和你分享他的麻烦。 认清教育的重点。从分数中略移出一些精力给到孩子的心灵,让稚嫩而脆弱的心灵有所陪伴。 |
相关阅读:
- [ 03-23]中国不起眼“中等生”考入牛津 分享成功经验
- [ 11-30]囤地背后:"中等生"合景泰富慢节奏 不降价策略
- [ 01-06]一篇文章引共鸣 孩子“中等生”标签家长很纠结
- [ 11-02]高考生月度跟踪调查:高三中等生压力最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