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 【“一带一路”光明谈④】 国际传播:编解“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 本期导读: 要促进实现“民心相通”,建设新时期丝绸之路精神,就需要通过文化在多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友好顺畅的沟通之桥,从而让世界通过文化更好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明在现代交流中充分散发魅力。“一带一路”光明谈本期邀请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围绕“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传播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记者曲一琳,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两位在传播领域深耕多年、又长期关注研究“一带一路”的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欢迎二位。 翻阅世界历史版图,丝绸之路凝结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互利的动人故事,这也是中国文化成功实现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彰显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放眼当下,“一带一路”的宏伟工程,我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把文化互鉴、民心相通作为重要动力,在多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友好顺畅的沟通之桥。如何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明在润物无声中散发魅力?这既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天我们就请两位专家谈谈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阐释“一带一路”新的时代内涵 主持人: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留下了许多辉煌篇章,唱响了各国共享和平发展的主旋律。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请教二位专家,我们在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记忆的同时,应该阐释哪些新的时代内涵? 程曼丽:基于古丝绸之路所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们向世界提供的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切实贡献。“一带一路”具有时空超越性,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还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因此,需要着力向世界阐释“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贯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共识。 于运全:“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体现了三个维度的结合。第一,“一带一路”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了起来。古丝绸之路源起于两千多年前,沿线国家在“丝绸之路”区域内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典范。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期间,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习近平主席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第二,“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倡全球经济合作的方案。“一带一路”需要沿线各个国家共同参与,需要将古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现代发扬光大,在区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中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第三,“一带一路”是“内外”的结合。国际经济合作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也是中国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而提出的全球治理主张。所以“一带一路”是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同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机结合。 展示“亲、诚、惠、容”的大国情怀 主持人: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他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这些概括非常形象地阐释了“一带一路”的理念。我们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把这种理念更好地传达给沿线各国,各传播主体如何展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程曼丽:“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这体现出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国家形象。第一,我们需要将“一带一路”倡议和沿线国家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对接,比如,要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战略对接,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善意和良好形象传达出来。第二,展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象,需要有一种问题意识。国家和民族形象不仅仅是我们单方面建构的结果,还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最近几年,我们在全球19个国家进行中国形象调查,调查结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国家和民族形象方面做一些修复和校正,帮助外界全面而完整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主持人:程院长提到的“问题意识”建议很好,要实现精准对接,让对方更好地了解我们。于主任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实践经验分享? 于运全:我们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做了很多全球性的受众调查,聚焦习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四种“大国形象”,即“文明大国” “东方大国” “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在这些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作为全球性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逐步树立了起来,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受众的认可。中国形象在整体上处于稳固提升的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入展开,通过“五通”建设的大力推动,实现了中国形象对内塑造和对外传播的有机结合。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际形象,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们国家形象建设的新纬度、新目标、新角度和新内涵。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并表示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文化传播和沟通交流,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过程中,文化传播承载着哪些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程曼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文化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亚非欧的商业贸易通道,而且是中国与世界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极大促进了中西方语言、文字、宗教等文化交流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实施“民心相通”工程,需要依靠文化交流,包括文学、艺术、影视文化产品、新闻出版等等;需要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包括人员交往、青年交流、智库研究合作等等。相比于国家外交和政府外宣,带有民间色彩的文化交流更能深入人心,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带有民间色彩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消除国家间的误解和偏见。所以,文化交流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深入到政府外交所触及不到的层面和各个角落。不只是媒体,还有其他的传播主体,都应当担当起文化传播的使命。 主持人:“一带一路”应该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对外交往。确实,民间的交往很重要,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可能因为电影中一个很小的细节,对这个民族产生好感。 程曼丽:还可以柔化、弱化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主持人:于主任怎么看? 于运全:从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框架出发,文化在不同的群体中传播,需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编码和解码。通常文化的接近性越高,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就越容易;相反,沟通有效性就越低,成本也越高。 很多政府文件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提到了“一带一路”的软力量建设,强调“民心相通”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去实现。回顾历史,自汉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之路就一直是文化交流与商贸的紧密结合,而且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理念,例如佛教等,以及一些不同形式的歌曲、乐器,都传进了中国。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文化仍然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相近有助于项目推进,跨文化的合作则需要重视研究当地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尤其要注重“民心相通”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刚才二位嘉宾都提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也强调了以人文交流为基础,促进沿线国家间实现“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接下来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想请两位老师解答,在民族众多、文化迥异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如何增进同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亲近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成功案例、经验可以分享借鉴? 程曼丽:我想谈点经历和感受。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在巴基斯坦探索开展了民间外交活动。这使我们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得到了切实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去了以后和当地的一些民间交流机构联系,一周的时间内去了七所高校,其中两所是部队的高校,跟他们交流的题目大部分是围绕着“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我们也听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一些疑虑、质疑等等。但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答问题,每一次交流都拉近了相互的距离,他们看问题就不会那么偏激和片面了。另外,我们还主办了两场以“一带一路”为题的媒体早餐会,感兴趣政界商界人士都可以参加。他们的前总理阿齐兹先生也参加了,他在讲话当中充分肯定我们在巴基斯坦做的努力和尝试,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跟巴基斯坦国家战略对接以后能给巴基斯坦带来哪些益处。很多媒体做了报道,效果都很正面。 主持人:面对面的交流是很好的方式。 程曼丽:让对方看到我们的诚意。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说的,也要了解他们这方面的疑惑,有意识解答。 程曼丽: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他们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的企业、投资进来了,会不会影响到巴基斯坦的产业结构,会不会使巴基斯坦的经济更依赖于中国,等等。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解答,释放我们的诚意。 主持人:于主任在调研过程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感受。 于运全:作为专业智库,程老师所在的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在学术交流层面已经跟很多国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双向传播和交流,体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美美与共。所以,在推进“一带一路”具体项目过程中,应该首先强调相互欣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其次,在当前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已有很多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例如丝路书香工程、丝路影视桥等等,但是我们从调研中发现,年轻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群体,而且年轻人普遍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并且偏见相对较少。例如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中,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成为了第二名,在中国的年轻人群体中、包括在中亚相关国家都“圈粉”无数,微博粉丝量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几万增至几百万,被很多粉丝称作“进口小哥哥”。在中国的娱乐节目舞台上,中亚风情、俄语文化区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结合在了一起,深受沿线各国观众的喜爱。现在他还被我们选作“体验大使”,首站去成都看大熊猫、跟他喜欢的歌手见面、看川剧的变脸、去茶馆喝茶等等。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感受,通过哈萨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中亚主流媒体传播,哈萨克斯坦国内对此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案例。在文化传播当中,我们应该找到这样一些解决传统痛点的案例,发挥年轻人和新媒体的力量,充分运用现代流行方式传播文化。 |
相关阅读:
- [ 05-05]“一带一路”何以一呼百应?
- [ 05-04]“一带一路”到底在哪些方面改变了重庆?
- [ 05-04]“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化道路的坚持
- [ 05-03]钟文平:“一带一路”大战略彰显文化力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