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增幅均超两位数
2017-05-02 11:28: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陈勍 我来说两句 |
经济日报原标题:“五一”假期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双走高—— 全域旅游发力 大众旅游红火 5月1日,湖北兴山县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举行昭君文化民俗表演,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近年来,昭君旅游公司先后投资2.56亿元对昭君村进行改造扩建,围绕昭君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与昭君相关的各种遗迹,打造集历史文化、村落文化、田园风光、人文与自然山水景观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区。蔡亮摄 5月1日,北京南站检票口人头攒动。当日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全国各地公路、铁路迎来返程高峰。经济日报记者 翟天雪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受天气晴好,产品供给丰富,市场秩序、安全引导及公共服务保障全面加强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国各地民众出游热情高涨,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双走高,国内旅游市场供需两旺。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共接待游客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4.4%,实现旅游总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16.2%。亮丽的数字展示了假日旅游旺盛的消费潜力,反映了我国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 供给丰富带来红红火火 假日期间,各地旅游的发展态势是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的一次集中而全面的诠释。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景区型产品一家独大逐渐被多样化的目的地产品所取代,园区型产品异军突起,各种新业态产品全面开花,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游、古城古镇游等持续火爆。 园区型产品异军突起。假日期间,各地的度假区、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人流如织,各种实景演出座无虚席,旅游产品供给的极大丰富,对接了广泛多元的旅游需求,释放了巨大消费潜力。 自驾游产品持续火爆。城市周边游、乡村游成为游客首选,自驾游异常火爆,热门旅游活动项目包括赏花、采摘、游园等备受青睐。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开展,乡村环境不断改善,走进乡村、品味农韵、回归自然成为市民假期首选。 此外,技术的变革也推动了旅游消费升级。各商家除备足货源外,在支付方式等方面也做了创新,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新兴方式已得到较大推广。 强化管理保证井然有序 曾几何时,假日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热点景区接待人数超负荷、秩序混乱,冷门景区门可罗雀、经营惨淡。为此,国家旅游局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大众旅游时代假日旅游管理。从今年“五一”假日的市场秩序情况看,全域旅游管理的理念和效用得到了有效检验。 假日旅游管理是全域旅游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假日期间,针对可能出现的重点景区游客爆满、安全保障压力加大等特点,国家旅游局要求各地落实景区景点游客承载量监控,倡导通过各种渠道预约游览,及时广泛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做好高峰时段游客的疏导控制。敦煌莫高窟严格执行网上预约制,每天发售6000张门票;安徽黄山风景区实行分片管理,修订了汤口交通分流方案,通过在换乘中心、索道下站等一些游客集散地的电子大屏实时公布天气预报、进山游客数量和温馨提示。 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加强假日市场监管和文明旅游引导。“12301”旅游服务热线增加接线人员,确保24小时线路畅通,在接到相关咨询、投诉、举报后迅速处置,及时转办。较往年同期相比,咨询电话所占比例上升,投诉电话比例明显下降。 改革促进整体提升 来自各地的“五一”假日信息表明,全域发挥“旅游 ”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是这个假期旅游火爆的强大支撑。 假日期间,在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后,航天旅游成为旅游热点。海南省文昌市旅文委特别推出8条旅游线路,方便游客“五一”到文昌游玩;重庆市共推出50多项旅游主题活动,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四川省文旅活动丰富多彩,“穿上旗袍去安仁”活动融合服饰、茶艺、音乐、电影、美食等“旅游 ”元素,吸引众多游客体验。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正在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 ”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旅游 ”正以强大活力与其他产业磨合、融合、组合,不断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这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既为旅游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挖掘了潜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彬) |
相关阅读:
- [ 05-02]云南最严旅游整治后迎五一小长假 游客:体验不错
- [ 05-02]全域旅游强劲发力 大众旅游如火如荼 ——2017年“五一”国内旅游市场综述
- [ 05-02]“五一”假期旅游火爆
- [ 05-02]建阳区麻沙镇仙牛湾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 [ 05-02]山西五一假期旅游吸金近百亿 坠机事故引发安全隐患“大扫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