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时报聚焦“一带一路”丨权威专家智说“五通”(2)

2017-04-29 17:31:43 张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为此,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这一论坛主题,中国经济时报精心策划、组织系列报道,以充分阐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总结建设的积极进展,全面反映会议盛况和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展现中国经济新特点、新变化和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

值此高峰论坛倒计时之际,本报特推出“时报聚焦一带一路”系列报道,以高端访谈、权威解读、地方实践、企业案例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多视角深入报道“一带一路”三年多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高峰论坛铺垫预热。

时报聚焦一带一路·智说

赵磊:聚智、强效精准发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

(资料图片)

——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三年过去了,“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成果都超出了预期,被置于“五通”之首位的政策沟通也不例外。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4月14日在北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三年多来,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构建了多层次的政策沟通机制,促成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成效显见、亮点纷呈。下一步,在加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时,不仅要以理服人、以利服人,还要以“例”吸引人,创新沟通方式,精准、有效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赵磊认为,“一带一路”知识供给不足是当前政策沟通的最大瓶颈。鼓励学者、专家、智库多“在路上”,多有“行者之见”,真正打通“己学”和“彼学”,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提供更充分的智力支持。  

成效显见亮点纷呈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政策文件中提出了政策沟通的宏观目标,既达成合作新共识、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又共同提供政策支持。您对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作何评价,最大亮点是什么?

赵磊:成效显见。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近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

亮点纷呈。第一,高访频率在加快。2015年是“一带一路”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个关键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文件出台之后,当年习近平主席8次出访,去了14个国家,包括英国、塞尔维亚、捷克、波兰、柬埔寨、新加坡等,所去国家大多数都是关键性国家。此外,通过“一带一路”的共建与沿线国家的元首、总理和首脑沟通磋商、达成广泛共识,推进了一系列条件成熟的、标志性的项目落地。

第二,“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在增强。从一开始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内涵和属性把握不是很清楚,比如有人就质疑,“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通过一次次的高层访问,包括习近平主席亲自讲“一带一路”故事,答疑什么是“一带一路”等,通过高层引领,之前对“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就少了很多,理解、认同不断提升,国际共识不断增强。

第三,除了出访,我们还“请进来”,比如即将于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的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政策沟通,增强“一带一路”国际共识。

第四,越来越重视“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智慧对接是政策沟通的关键要素。没有知识要素源源不断地供给,去谈政策沟通难度还是很大的。“一带一路”正逐渐由原来的“五通”变成“五通+智慧对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五,新的区域热点和国别热点在提升。比如说,在新兴国家、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方面,重视利用原有的机制和平台,比如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上合组织合作框架等,将其纳入“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像区域性的、国别性的“一带一路”政策沟通和交流就更加有效。  

以理服人、以利服人、以“例”吸引人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进入快车道。在大国角逐的背景下,加深政治互信,促进区域融合及周边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如何在政策沟通上下功夫,传达“一带一路”善意,凝聚共识,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

赵磊:“一带一路”涉及的64个国家,很多都是新兴国家,像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不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但也是重要的相关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沟通,让这些相关国家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意愿,而不是感觉与他们无关?要让他们了解,“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全球“朋友圈”。所以,我们也提出,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邀请英国等欧洲国家乃至更远的非洲、美洲国家参加,通过这一平台,让相关的重要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善意,精准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另外,与这些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一定是有效的。有效交流怎么体现?就是真的让人家明白,“一带一路”是做什么的,中国能做什么,他们能参与什么。需要强调的是,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时,不仅要以理服人、以利服人,要讲“一带一路”有摸得着的“红利”,还要以“例”吸引人,这个“例”是案例,要总结一批鲜活且有说服力的案例。  

知识供给不足智慧对接不够充分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的版图有多大,矛盾和阻力就有多大。您认为,现阶段,“一带一路”要继续推行下去,在政策沟通方面,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

赵磊:最大的瓶颈是“一带一路”知识供给不足。现阶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的参与度是比较强的,地方城市的参与度也在逐步增强,但知识供给不足,智慧对接不够充分。

一方面,即便现在,在国内包括国际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把“一带一路”想象成中国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现代化的丝绸之路”的合作要点对接得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缺乏更加鲜活的企业案例。虽然这三年已经积累了一些企业案例,但总结和提炼得不够,项目本身是成功了,但它和“一带一路”的关联度总结得还不是很好,需要提升。另外,已有的案例中,大多数偏重资产案例,比如港口、核电、高铁等,还需要一些诸如教育、餐饮、民俗、人文产业、中医药等轻资产案例。就企业本身来说,国有企业的案例多,民营企业的案例少,中国单方面的案例多,但国际共商、共建、共享的案例少。

如何破解?政策沟通的有效性在于政策是否被真实准确地传达与理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着眼于长远打算,将具体项目与国际机制相结合、注重制度建设,促进利益多样化的巩固,为“一带一路”的长期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这恐怕是“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最终落脚点。

实现智慧对接,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要推动全球知名智库合作研究前沿问题、热点议题、棘手难题,实现“一带一路”的智慧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政治生态。“一带一路”是不断动态调试的过程,需要凝聚各方智慧。为此要逐渐建立与完善“一带一路”的动态评估机制,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智库要有“行者之见”打通“己学”和“彼学”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中,智库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下一步,智库在促进“一带一路”政策有效沟通方面,还有哪些可发挥的空间?在创新沟通方式上,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赵磊:首先,一定要避免出现有“库”无“智”的现象。“智”表现在是不是有很多受国际国内认可的权威专家,这些专家一定要有针对“一带一路”的代表性成果。是不是能够以点带面,把有关“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和专家集聚起来,避免重复建设,共享“一带一路”资源和知识。

其次,推动现有知识的国际化、传播手段的网络化。要通过智库建设,实现“一带一路”知识的充分流动、“一带一路”理念的充分交流。三年多来,国内已经出了很多不错的有关“一带一路”的文章和成果,但是很多成果的版本仅限于中文,有些已经翻译成英文版本,但效果不够好,不具代表性。很多智库的成果报告很厚,文字很多,不适应互联网传播。因为,在微传播时代,应以轻快的阅读方式,实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三,“一带一路”需要打通“己学”和“彼学”的智库。“一带一路”的智库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中国国情与自身对外开放的智库,更是精准研究沿线相关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趋势的智库。而且所做的研究能真正影响和完善政策,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实质性帮助。

智库的研究成果要接地气,要在“路上”找答案。智库不能是“书呆子”式的研究,天天在书斋里讨论什么是“一带一路”,不接地气,没有底气。一定要行走起来,到中国的沿边省份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到相关国家的工程和项目中去。所以,智库要有“行者之见”,因为只有行动的人,经常在路上的人,才会有智慧的远见。

回到政策沟通,为什么说成效显见,因为总书记行走得多,中央领导行走得已经很充分,但是作为知识供给中的智库,是不是行走得充分,要打个问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