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之一的山东青岛将试点工作放在了胶州。胶州市不断完善重点企业的总量控制目标,为排污权交易做好了数据和技术,并建立了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开展了有益探索 “上个月剩余排污权指标SO288千克、COD990千克、氨氮134千克,挂网销售至少获利5575.8元,这样一年下来最少可以获利大约6.7万元。”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玉华说,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污染防治设施等手段,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排污指标每月都有剩余,“剩余指标就是金钱,治污减排给企业创造了效益,大家治污减排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据了解,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青岛作为国家级排污权交易试点市,将试点工作放在了胶州。”青岛胶州市环保局局长吴焕香介绍说,从2016年开始,胶州首先对17家重点企业开展了刷卡排污工作,督促符合条件应缴纳初始排污权使用费的企业及时足额缴纳,实时掌控各点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截至目前,胶州市已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总量管理控制一体机20台,在36家废水排放单位安装了流量计和数采仪,准确计量企业排污情况,不断完善全市重点企业的总量控制目标,为排污权交易提供数据和技术。 在此基础上,胶州市启动了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建设,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环境管理联动机制创新——也就是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排污权交易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闭环联动,填补了山东省排污权有偿交易的空白,2015年该平台通过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协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作为环保部推荐的唯一优秀案例,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撰写的第一本国家层面智慧城市年度综合发展报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16》。 “如果将来我们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就会需要更多的排污权指标,新增的指标需求主要来自我们已有生产线治污减排所产生的富余指标,不足部分我们从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购买,这样我们既扩大了生产规模,也保护了环境。”钟玉华非常清楚这笔“减排账”。 “排污权交易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排污单位减排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减排的转变。”吴焕香表示,排污权交易系统是在整个交易过程确保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运行的,通过排污权交易,能够实现区域内污染物总量的控制目标。 记者从胶州市环保局了解到,胶州市投资8900万元建设的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对胶州市重点污染源、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等自动监控、监测,最终将实现对水、大气、噪声、机动车尾气等环境要素及管理对象的全面感知。 “企业是否可以开展排污权交易,是以该系统在线监控的数据作为基础。”胶州市环保局排污权交易中心主任李本玉介绍说,企业排污权的额度控制企业是否可以继续排污,当企业的排污额度用完后,可以通过总量控制系统关闭排污阀门,中止企业排污,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联动的过程,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统计、分析、利用均由云计算中心自动完成。 胶州的排污权交易包括网上竞价、现场竞价和协议转让3种方式,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有交易资质的企业通过网上竞价的方式,通过网上申报、网上挂牌、网上竞价等环节即可完成排污权交易,不再需要往来交易所办理各种手续。”李本玉说。 据介绍,企业在交易中心的网站上按提示递交交易申请后,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予确认后进入审核环节,审核通过后相关信息将发布到交易中心网站上,交易方可以通过网站报价和查询当前价格,交易成功后,交易中心会交割资金和排污权,变更权证和总量控制充值卡。 “减排指标通过平台交易,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自身发展。”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表示,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支撑是有偿排放,实现了自然资源的资产化,促使排污企业不断转型升级,通过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实现全市治污减排目标。(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刘 伟) |
相关阅读:
- [ 04-23]保护环境回归自然 东南网莆田小记者走进“三棵树”
- [ 02-09]保护环境的“砝码”,怎么加都不过分
- [ 02-04]保护环境不仅需要“土律师”
- [ 12-31]检察官当上环保“宣传员” 宣传保护环境重要性
- [ 12-15]福建永安推广以电代柴助力林农保护环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