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2017-04-24 14:31:36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写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光明日报北京4月23日电(光明日报记者 叶乐峰)宇宙浩瀚,星汉灿烂,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不懈探索,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正大步迈进空间站时代,那天恰逢农历中的“谷雨”,有孕育希望之意。短短几天后,4月24日,我们迎来又一个中国航天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也要思考当下。

不忘来路

——记忆深处见精神

伟大的事业,在汇聚力量中不断壮大,在薪火相传中不断推进。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背负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在一穷二白中起步。

1956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此前,梁思礼和钱学森先后从美国回到中国,还有一大批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工作。

1960年11月,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试射成功。西方报纸却蔑称,原子弹是“弹”,运载火箭是“枪”。中国人现在是“有弹无枪”,不足为惧。

聂荣臻元帅怒发冲冠:“再穷,也不能没有一根打狗棍!”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直至核试验成功后第4年,中国航天事业才奏响了探索宇宙的宏伟乐章。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试看未来的中国航天,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呼之欲出,航天“神剑”将筑牢国家安全之基,航天探测器将飞向更加深邃的太空,军民融合将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风雨兼程一甲子,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在60余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辉煌的业绩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感知当下

——航天就在你我身边

一次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国家投了这么多钱给航天,航天事业成就很大,但这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中国航天发展蓝皮书》编委王崑声表示,中国航天人低调得只顾埋头做事,很需要一个机会使民众更加直观地理解发展航天的效益,因此蓝皮书里面专门设立了“航天与经济社会”一章。

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从1992年开始实施到完成神舟十号任务的20年间,中央财政共拨付了390亿元。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其实不及美国一年对航天的投入,仅相当于建设京广高铁十分之一的资金。

相比于总量不多的花费,航天科技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便利了百姓生活。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旨在聚焦航天应用,展现航天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既要远行,也需要“地气”,看似“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其实就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太空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医院里的ICU(重症监护室)由航天员训练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实验室演变而成;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

其实,鲜为人知的航天科技还有很多。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航天成果转化成效初显,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接棒与传承

——尊重航天人才 凝聚中国力量

几代航天人,共圆中国梦。

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航天“三大”精神在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被擦拭得熠熠生辉,并不断指引着后来人前行的步伐。

“设立‘中国航天日’,不仅仅是航天人的节日,这也是全体科技人员的节日。”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表示,一部中国航天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历史,面对史无前例的巨大科技需求,广大科技人员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通过中国航天日,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可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一代伟业成就一代人才,航天精英百炼成钢。

人才之于航天正如砖瓦之于高楼,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最让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自豪的是,“中国航天队伍很年轻”。

年龄,让这位中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很“在意”。戚发轫做过统计,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其研究团队平均年龄是28岁,如今这个数字已蹿升至42岁。在俄罗斯,40%的航天科研人员的年龄超过60岁。

而我国今天的航天人,年轻、有朝气、充满活力。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例,院内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型号研制一线人员,青年比例超过70%,45岁以下的型号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占46.8%,35岁以下的主任设计师占28.3%。“这些年轻的航天工程师们继往开来,继承和发扬着伟大的航天精神,这就是最大的战斗力。”戚发轫说。

除了航天科研人员,近几年,一大批航天大国工匠通过媒体为大众熟知,徐立平、高凤林、曹玉玺、王曙群……他们的人生故事里蕴含了爱国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等精神品质。

“使命感、荣誉感和家国情怀,能成为激发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内在因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表示,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才向往航天、加入航天,集团公司将为优秀人才争取更好待遇,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薪酬水平。

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

眼下,全国各地正相继举行科学讲堂、科普展示、校园交流、公众开放日等活动纪念第二个“中国航天日”,这些活动得到了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热烈响应,青年一代正融入创新驱动的时代洪流,航天事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