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我国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为真正解决“技工荒”,学界、业界呼吁从改变就业观念的根本入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校企合作开辟广阔新天地。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比例不足6%。与之对应的是,高级技工的市场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技工学生普遍就业前景乐观。 记者调研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职业教育“二等公民”地位尚未根本改变。从事职教多年的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钟江生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不足和风险,是职校生源与未来岗位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晓园也认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司空见惯,家长和学生长期将职业教育作为升学的最后选项,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长期关注技工问题的浙江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乃科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专升本比例,以及中职生升学高职比例仍然偏低,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下降。 二是产教未能实现紧密融合。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虽然普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但能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不多。 前几年,吉安职院与当地一家企业开设订单班联合办学,企业在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实训基地、设奖学金,但毕业时一个班只有2人到企业工作。钟江生说:“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缺乏后续合作办学的动力。” 三是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关起门’来教书,企业怎么会吸收没有实践经验、技术落后的学生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向云认为,企业技术更新快,但一些职校教育却跟不上节奏,落后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件都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也有同感。他说,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等“硬实力”普遍增强,但课程设置、师资、综合能力等“软实力”不见起色,这造成职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并未和国家的投入成正比。 四是技工待遇、发展空间普遍受限。据一名基层高级技工透露,技术工人与干部、工程师相比,在收入、待遇和地位上相差甚远,因此许多技艺技能较强、知识水平也不低的高级技工无奈选择了“以工代干”。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尹宪章表示,在大部分公司,技工就算评上了高级技工,只会在待遇上与普通技工有所区别,但没有行政级别。 五是青年劳动力就业更倾向于向三产服务业流动。绍兴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如今,80、90后青年人普遍不愿意到工厂做工,更愿意从事劳动量较轻、收入较高的服务业。 部分企业界、教育界人士认为,职业教育要想既实现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又能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从以下多方面入手。 ——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应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国家对专技人员的重视、工资待遇的提升逐渐扭转了这一现象。在当今提倡“大国工匠”的时代,政府部门也应围绕如何让劳动者愿意成为技能人才进行必要的引导,让技能者能够体面地生活。 政府可通过政策杠杆调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改变企业重设备轻员工,重专技人才轻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状况。通过推行集体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员工的培训权力、职业发展规划,使企业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赵郁说,从2008年起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就提上日程,至今仍未出台。他认为,职业教育法立法应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借鉴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把符合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实践纳入法律条款,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职业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目前现状。 ——对标企业需求,对职校教育课程开展深度再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骏骋说,二产中很多行业模式、业态发生巨变,如模型的定义早已颠覆了传统按照一张图纸加工零部件的工艺流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也要紧跟产业、行业发展步伐,对全国职校课程进行统筹调整、更新。 ——在职校与需求企业间建立稳定、共赢的良性合作机制。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局长尹艳、四川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李中东等人士建议,将职校与企业的合作纳入常态化评价机制中。一方面,企业可依据实际技工需求,提前对职校投资,建设仿真生产环境,缓解职校发展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职校学生可与合作企业较早达成培养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对职校实训的投资有所保障。 拓展从企业灵活聘用教师的机制。过去,职业学校招收教师必经“笔试关”,一些善于操作、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基础不足的高级技工长期无法进入职教队伍。今后可围绕需求,创新职校教师引进机制,在聘用方式上也可灵活,能进能出。 ——倚重部分企业资源设立专业学院,面向应用培养人才。企业有厂房、有高级技工师傅还有现实生产环境,有的企业已经具备设立专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级技工的能力,应鼓励这部分能力充分释放出来。 江苏开放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学院就是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江苏开放大学和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江苏开放大学校长崔新有说,汇博是专门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深入企业一线工作,企业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又能接受教育和培训,这一模式有利于共赢。 ——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要赋予技工学校招生平权。探索改变先普通高中,再中职学校,最后是技工学校的强制性招录顺序设置,允许各类学校招录工作同时开展。保障技工学校毕业证书享有与其他教育机构同等学力毕业证书相同效力,提高技工毕业生的职业自信心。“不要让念了技工的孩子感觉低人一等。”常州一所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吴菊说。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毛振华、商意盈、梁天韵、王君宝、邬慧颖、吴晓颖、刘巍巍采写) |
相关阅读:
- [ 04-13]民进中央赴福建围绕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
- [ 03-31]职业教育应该在“幸福感”上下功夫
- [ 03-31]江西省政协职业教育考察团来岩学习考察
- [ 03-28]三明率先推行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
- [ 03-21]动手能力不只是职业教育的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