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面单”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写有收件人详细信息的快递面单一直都有信息泄露的风险。近日,国内快递物流企业开始试用快递“隐私面单”,未来将逐步淘汰印有消费者关键信息的传统面单。 “隐私面单”已开始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试点,北京市民最快4月份就能用上这种“隐私面单”。 快递员通过APP与收件人联系 出于安全考虑,许多人在扔快递包装前都会选择把面单撕掉,甚至不用真实姓名寄送快递。日前,有国内快递企业推出“隐私面单”,用技术的手段将快递面单匿名化。在这些“隐私面单”上,消费者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中间的4个数字都被隐去。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包裹上的消费者相关信息会越来越少。 一直以来,快递员需依靠面单信息才能送货,“隐私面单”启用后,快递员如何与收件人联系?据了解,使用“隐私面单”的快递员可通过APP与收件人联系,他们通过“一键拨打”的方式联系消费者,无需人工识别手机号码,这也将大大提升配送效率。 加密处理的“隐私面单”应运而生 也许有人说,反正信息早就泄漏了八百次了,无所谓。反正也没人会为了这点信息去翻垃圾桶。 其实快递面单早已经成为了商品,如果非要比较,其价值绝对是垃圾桶中最高的那个。有媒体报道,根据顾客需求,快递面单可按数据详略或时间分类出售,价位竟然高达1至5元不等。 现在很多人收到快递包裹后会有意识地将快递面单撕掉或将信息进行涂抹。但是此举费时费力,并且快递包裹在递送过程中信息仍然是不被保护。据统计,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超过313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快递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显得尤为迫切。为消除此隐患,经过加密处理的“隐私面单”应运而生。 “‘隐私面单’可从源头保护消费者隐私,避免信息在快递运输过程中被人从线下窃取。”业内专家表示,未来“隐私面单”将成为快递行业的标配。未来,“隐私面单”还将启用更安全的物流云做支持,它能够有效抵挡外部攻击,锁住数据不外泄,保障每一环节数据都在加密状态下进行,从根本上杜绝消费者隐私泄露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快递公司对于可能掌握消费者信息的岗位,入职时都需签订保密协议,严防信息泄露。 一张“快递面单”可能泄露全家信息 “快递面单”上透露了什么?1.卖家信息;2.买家信息(你的个人信息);3.物品详情(你买了什么);4.揽收人签字(名字,字迹);5.快递单号。 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拿到你的快递单,他就可以:1.通过你的手机号找到你绑定的微信、支付宝、QQ等社交网站账号,了解你家庭信息的蛛丝马迹。2.了解你具体的工作单位或家庭住址。3.知道你常用的网购平台,推测你的网购习惯、经济能力。4.了解你网购的具体物品类型,从而推测你的生活习惯。5.通过揽收人签字一栏,得知你的真实姓名和签字笔迹;若为家人代收,还能知道你家人的姓名。6.通过快递单号了解整个网购过程的电子信息,送货流程。综合新华社、央视 真实 案例 案例1:买了某款奶粉的新手妈妈,不法分子通过某平台的资料拼凑出一个画像:王女士,90后,家住北京某小区X号楼X房,有娃,喜美食。 案例2:喜欢时尚购物的某高校学生陈某,住在该校某宿舍1207室,不法分子甚至在该学校学院网站上找到该同学照片。 ■新闻链接 去年快递量达312.8亿件 快递量全球占比超四成 3月28日,国家邮政局发布《2016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指数显示,我国快递业务量规模继续稳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占比超过四成,对世界快递业务量增长的贡献率达60%,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快递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报告显示,2016年快递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5%,直接服务农产品外销超过1000亿元,直接服务制造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 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300亿件大关,达到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快递日均处理量达到8571万件,最高日处理量超过2.5亿件,重点城市间72小时准时率达75.5%。日均服务人次超过1.7亿,年人均快递使用量接近23件。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接近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3.5%。 报告统计,从2010年每十万人4.8个快递网点,增加至2016年每十万人15个快递网点;从2010年每千平方公里6.7个快递网点,增加至2016年每千平方公里19.1个快递网点。 预计2017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将完成423亿件,同比增长35%。 |
相关阅读:
- [ 03-31]无姓名的快递单让人踏实
- [ 03-30]这张没名没姓的快递单为何令人踏实?
- [ 03-30]快递柜爆仓:很多快递柜企业处于赔钱状态
- [ 03-30]国家邮政局:明年实现快递实名收寄信息化全覆盖
- [ 03-30]87.8%受访者曾遇到快递延误 选择快递考虑三因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