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两会24小时:带着“温度”的新闻是怎么产生的
2017-03-09 14:17:24 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王祥楠 |
分享到:
|
人民网记者视频采访参会代表,完成“一个人的两会直播”。 直播是2017年人民网两会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一环,记者一边想着与代表互动的问题,一边“照顾”着手机屏幕里的摄像效果。当得知采访内容对后方导播起到了救急效果,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朋友圈”里秀起了“一个人的两会直播”。 作为上午最后一批离开大会堂的媒体团队,大家这才想起来“12点了,还没吃饭呢”。“回报社吗?”“不了,随便吃一口,下午下团采访了”“联系了开放日视频直播,还得抓紧时间测试设备呢”…… 下午3点,江西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同时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提前一个小时,人民网直播组已经在测试设备、前后方对接了。会议过程中,针对脱贫攻坚、反腐倡廉、区域经济发展等讨论和记者提问亮点频现。尽管会议准时结束,但报道工作还在进行。“别急,再校对一遍,不能出错!”天黑了,直播组将工作地点转移到了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寒风里,人民网记者不敢懈怠,已经冻得“大舌头”了,还不忘调侃说:“电脑都冻没电了,人脑还在转,看来还是我们强。” 在江西团“媒体开放日”结束后,人民网记者在大会堂东门外完成了最后的图文直播工作。 白天跑会、晚上写稿,是两会期间记者工作的真实写照。白天采访的内容如果没在当晚稿件中体现,一天的工作则是零,稿件将失去时效性,熬成“熊猫眼”是常事。 23:27分,“@领导,稿件私信您了,请审核”“收到,有改动,可发”。十分钟后,后方编辑群跳出了回复:“稿件已发,记者查收链接,还‘热乎’着呢”…… 技术的创新让记者有了更大空间发挥个人能力,而看似个人完成的报道,实则背后是后方编辑团队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3:57分,准备睡了,脑子里还在想着人民网人大报道组刚刚发的次日分工安排。 3月5日,只是2017年全国两会的第一天! |
相关阅读:
- [ 03-09]基层代表委员在两会
- [ 03-09]在“两会”遇见美丽的她
- [ 03-09]网民关注两会 热度指数达90.6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