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得人心

2017-03-04 15:46:05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得人心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整体性转变。

一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包办”的文化职能,基层群众则处于“积极响应”的位置。如今,“政府端菜”正在转变为“群众点菜”,群众的主动权与日俱增。什么是“群众点菜”?又该如何点?记者采访了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对此一探究竟。

打造平台,把“触角”伸出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是对群众文化权利的刚性保证。要想让人民群众依法享受自由选择、方便‘点单’的权益,从基础设施到网络等平台建设,一个都不能少。”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晋中市副市长辛琰说。

辛琰代表所在的山西晋中,正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艺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启动建设。作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数字文化馆、服务云平台的出现,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点菜”渠道。

辛琰代表表示,在设施建设完成后,核心任务还是文化活动。让硬件设施更好地用起来,把“触角”伸出去,与群众深度对接,方是重中之重。

对此,在距晋中千里之外的江苏南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志性机构的南京博物院正在作出积极尝试。

“我们建立了开放服务中心,统筹与公众直接接触的主要部门。”据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南京博物院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海报等多种平台,了解观众需求,并根据需要组织专业讲解、社会教育活动和传统非遗演出。

建立反馈,编制服务菜单

平台有了,菜单也不能缺。要让群众放心“点菜”,相关部门亦须心中“有谱”,手中“有料”。在这方面,山西省的许多尝试让人眼前一亮。

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到现在的一票难求,山西太原的“周二剧场”凭借低票价、高质量、形式多样的演出,得到了观众认可,栗桂莲、谢涛等知名艺术家也常来这里演出。自2015年5月12日启幕以来,“周二剧场”已演出80多场,惠及观众5万余人次。

“能看上这台‘私人定制’的大戏,真是太过瘾了。”山西蒲县蒲剧团根据群众需求编创的蒲剧《赵氏孤儿》上演后,十里八乡的村民纷纷点赞。

基于供需对接的改革试点,也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湖南长沙、广东东莞、上海松江等地都已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优化供给方式,编制服务菜单,以更有效地消除供给端和需求端错位的“尴尬”。

“这一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受益的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也包括文艺院团和剧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长、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力感慨地说,只有真心诚意地把群众当作“老师”,把“群众点菜”制成“铁规矩”,文化才能走近人民,深入人心。

多元供给,做好“地方菜”

2015年,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何香久跟随全国政协调研团,辗转山东、湖南、甘肃等省。多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是他关注的课题之一。但实地勘察的某些怪现状,却让他目瞪口呆。

“从山东到湖南,几乎所有农家书屋的书,都是一样的。山东有很多种甘蔗的书,可山东种甘蔗吗?湖南也有很多种高粱的书,可湖南种高粱吗?”在何香久委员看来,缺乏地方特色,一碗水端平,可能让公共文化服务陷入泥沼。

解决之道,仍是多元供给,尤其要强调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主动权、参与权和知情权。

在这一点上,江苏镇江的“1+X”模式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所谓“1”,指的是“规定动作”;“X”指的是“自选动作”。“1+X”模式是指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做“专业定制”的现代服务。于是,从京口区古城社区的网络广播,到润州区迎江路社区的“街巷剧场”,当地不同区域的居民,可以体验到各种接地气的“地方菜”。

“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填鸭式喂养,服务对象本身也应当参与到多元化内容的创造中去,让群众说出自己的需要。”何香久委员强调。(鲁博林杨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