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 “慢就业”日渐流行

2017-02-21 07:36:52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在忙忙碌碌的就业季,有这样一群“悠闲”的毕业生,他们并不急于“毕业就工作”或“先就业再择业”,而是在面对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时,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近年来新兴的现象被称之为“慢就业”。

与被动“待业”不同,“慢就业”常常是主动为之。调查显示,近年来,“慢就业”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一份针对2016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届高校毕业生当中,有4.8%的“95后”选择“慢就业”,预计2017年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毕业生为何选择“慢就业”?对“慢就业”应该怎么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宁愿“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

农历腊月二十九,北京街头已经年味浓郁,大街上行人也比平时少了很多。林志伟依然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自己的公司,“稳稳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而在一年以前,在他大学毕业半年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无业游民”,一边实习,一边考察各种可能的创业项目。

2015年6月,林志伟从北京外交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后,既没有考研、考公务员,也没有投简历、找工作。“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我当时还没想好哪种工作更适合我,所以宁愿跟别人‘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让自己很痛苦。”林志伟说,“我是北京本地人,家庭条件也还可以,所以能够支撑我有一个‘考察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在“考察期”,林志伟给自己的目标是认清自我,同时为将来自由创业积累经验。这也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所谓‘慢就业’,看似轻松自在,其实压力不比工作的同学小。”林志伟说,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父母那边。他身边的同学,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有之,考上国家公务员的有之,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也有之。与其他人相比,他的行为算得上是“剑走偏锋”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林志伟找个正式工作,安安稳稳过日子。

“我当时的宗旨就是想方设法‘拖’,一直跟父母斡旋着,因为我相信自己很快会有成果。”林志伟说。时至今日,看着林志伟的事业有所起色,父母才终于理解了他探索的意义。

半年多的“考察期”,林志伟先后在营利性社团、教育机构、咖啡厅工作过。“我尝试了一些感兴趣的工作,考察了市场行情,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明白了自己适合干什么。这段时间并没有白费。”林志伟说,“创业需要资本、人才、技术、管理,我现在的人脉关系和经营思维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2015年12月,经过半年的考察,林志伟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的公司尝试过科技营、无人机职业化培训、线上科技制作节目……“虽然不少项目失败了,但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历练,不管怎样,创业要想成功,总是需要不断尝试,跨过一个个门槛。”林志伟说。

目前,林志伟的公司正在创客教育领域做着尝试,专注于设计着自己的无人机和机器人教学产品。“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有什么资本,要靠自己的优势去挣钱。”林志伟说,“现在毕业快两年了,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这样做,我相信自己的探索没有白费。”

定位准了再出发,慢一些又何妨

与林志伟的“淡定”相比,金莎是在焦虑中开始尝试“慢就业”的,她对职业的“考察期”也更早,在还没进入大四毕业季之前,她就决定暂时休学一年,让自己不那么急迫地面临就业抉择。

2015年4月,当身边的同学着手准备考研、就业相关事宜时,即将步入大四的重庆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金莎决定“Gap year一年”,到美国奥兰多的迪士尼世界主题乐园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金莎所说的“Gap year”,指的是间隔年、空档年,原本是流行于国外的文化概念,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就业前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今,这一活动在中国大学生中也开始成为一种“新风尚”。

“我读大学期间有些懒散,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一想到马上要面临找工作就有些迷茫。”金莎说,自己不想再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境地,这次出国实习的初衷,就是想深入挖掘一下自己的兴趣或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在迪士尼,生活的环境不同于学校,金莎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每时每刻都要跟老板和同事打交道”,这也让她提前明白,公司和学校是有很大区别的。“学生时代个人成绩不理想,不会影响到他人,但是,在公司你做不好本职工作,则会影响到你的主管、你的同事,你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反观这段“Gap year”,金莎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在家我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独生女,在国外每天下班不管多累,自己都得将生活料理好。更重要的是实习的经历对自己择业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莎说,“英语专业的同学择业,很多都是选择教育行业,但我发现自己对公司运营更感兴趣,或许我是个‘另类’。”

“在国外待了一年,在就业上的确比原来的同学落后了很多。”金莎说,比如回来以后很多同学都找到工作了,各方面都比别人慢半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跟别人比较出来的,只要走得踏实,走得有价值,‘慢’一些又何妨?”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选择“慢就业”要理性

近年来,像林志伟、金莎这样的“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

为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济负担,并不急于找工作;另一方面,如今创业的讯息铺天盖地,有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做电商或者先出去旅游甚至待业,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开网店、干微商等就业方式既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又不用朝九晚五的坐班,更加多元化的职业给了这一群体更大的空间。

也有专家认为,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严天何认为,在看待“慢就业”现象上,最为重要的应是与“不就业”现象予以区分。

“‘慢就业’不是‘不就业’,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不随大流、不盲从的就业心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一是盲目跟风,从众式的考研、出国或是考公务员;二是畏惧就业,缺乏基本的发展规划,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逃避就业。‘慢就业’很好地避免了第一个误区,但也不能掉入第二个误区。”严天何说。

“从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应该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加科学地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严天何说,如此,“快就业”与“慢就业”就只是简单的时间问题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