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红利期要来了!”2017年2月7日,扎根四川农村15年的女企业家张兴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时,适逢中央1号文件新近发布。在有条不紊的张罗着手里的几件大事之余,张兴菊通读了文件,对自己倾尽全力的事业充满信心。
2004年,张兴菊来到四川遂宁发展,从种猪、生猪繁育养殖,到整合闲置土地建设数万亩的柑橘园,再到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瞄准中高端市场的果汁产品……如今,张兴菊的企业每年产值数亿元,更联动影响了逾13万农民,让他们“有活干、有钱赚”。
作为事业的“带头人”,为了确保事业良性发展,春节刚过,张兴菊便忙个不停,同时推进着“四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采果生产,企业与村民合作双赢
2月6日,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的柑橘种植基地内,由数十名当地村民组成的采摘队正在进行新春的第一次大规模下果作业,为前来收购的水果批发商备货、为果汁厂的下一次榨汁采集原料。
产业工人将鲜果装车
“我们在船山区有橘园上万亩,全遂宁有3.6万亩,年产鲜果6万吨。”采摘现场,在遂宁专注做了15年农业的女企业家张兴菊告诉记者,大量橘园用地当初都是遍布卵石与芦苇的荒山荒地,“很多村民难以靠常规耕种维持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
外出打工,不仅意味着背井离乡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还面临着工资低、发放不及时等问题。这一点,已在橘园工作7年的村民李兴华有着切身体会。20年前,为了供养子女上学,他奔赴云南某建筑工地打工;十年间,他辗转全国多地,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着全家生活。
2009年,张兴菊的企业开始建设第一座柑橘园。看准机会的李兴华将家里的4亩地全部出租,自己也主动应聘加入了项目建设。清除满山的芦苇和杂草,挖出一道道沟壑,将从西昌运来的大量草炭土埋下,改善当地并不适合果树种植的土质……从开荒培土,到种植养护,再到每一季的采摘收获,全程见证家乡变迁的李兴华,如今每年能获得30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还能靠在橘园工作,每月准时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大幅增加。
租用数万亩土地,长期雇佣数千名当地村民的张兴菊,并非只是靠卖鲜果赚钱。“项目一开始,公司就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评估,做了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张兴菊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吃饱吃好,逐渐转变为“吃出健康、吃出个性”。因此,张兴菊斥巨资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生产线,将大量鲜果深加工,生产出不加糖、不加水、不加添加剂的优质橙汁,“瞄准中高端市场,靠高品质和高附加值,将土地价值最大化”。
全自动生产线清洗鲜果
在采摘现场,张兴菊一边指挥作业,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不集中土地搞柑橘种植和深加工,大量的闲置土地几乎是零产值;如果仅仅是卖鲜果,年产6万吨的橘园,产值也不过2亿多;而引入深加工环节后,光是橙汁产值一项便可突破6亿元。“企业创造出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用于自身发展,一方面用于支持地方基础建设,更实打实的保证了农民土地租金和薪酬的及时足量发放,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件大事:
新春施肥,为生态农业不惜成本
采摘作业当天,张兴菊刚刚和遂宁当地一家有机肥料厂敲定了一项合作,“开春第一次施肥,需要一万吨有机肥,价值800万元”。据了解,这家肥料厂利用橙汁榨汁后的皮渣、菜籽榨油后的油饼为料饲养蚯蚓,再将蚯蚓粪生产为高效有机肥。
“这种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和矿物质,不仅可以促进柑橘树生长,提升柑橘产量和甜度,还能改善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肥力”,张兴菊介绍称,坚持不惜成本使用有机肥,既是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更是为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味使用大量化肥,时间一长,土壤板结、肥力耗尽,我们的事业就成‘一锤子买卖’了”!
使用有机肥,搞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同样是张兴菊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原则。早年间,她在遂宁投资建设了大型养猪场,走的就是种养结合的路子。从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到沼气利用、沼液种果,再到橙汁生产、皮渣肥料还田,实践出了一条相对完善的生态农业循环链。
如今,专注于柑橘产业的张兴菊已将猪场外包,又找到蚯蚓粪有机肥来完善自己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公司计划在明年将这家有机肥料厂收购,投入资金技术,进一步发掘蚯蚓粪有机肥的价值”。
鸟瞰橘园一角
第三件大事:
绿色认证,品牌化运作意义重大
2月6日,张兴菊除了要操心鲜果采摘、肥料采购,还在推进着自家橙汁的绿色食品续期认证评估。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果园、车间、工艺和产品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评审,接下来便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
“仅仅是绿色食品认证还不够,未来我们还打算进一步完善工艺、提升品质,申报有机食品资质。”张兴菊认为,无论是鲜果还是橙汁,要想扩大影响、提升销量,不仅需要集中的规模化运作,更离不开全面的品牌建设。
早在年初参加四川省“两会”时,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张兴菊便发表了这方面的见解。她认为,作为柑橘产业大省,四川面临着产业散乱低端化、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要想打造‘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破解柑橘产业发展瓶颈,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更需要政府加大产业发展引导”。
事实上,为了做好引导工作,遂宁市政府早在2015年便推出了“遂宁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截至今年1月,与张兴菊的可士可果业共同使用该品牌的会员企业已达49家,涉及产品逾500个。
为了推广“遂宁鲜”,当地政府开设了电商官方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和12家手机商城,并开发了手机应用,创办了4个线下展示馆,并组织企业赴全国各地参加展会,使得会员企业在2016年交出了线上线下销售额破20亿的“成绩单”。
据了解,遂宁市农业局、商务局等部门,也为2017年的“遂宁鲜”品牌推广制定了工作计划,将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继续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参加“川货全国行”,巡回举办名优特商品专场展销会,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遂宁鲜”品牌主题展台
身处“川果”产业的张兴菊在决定继续参与以上活动的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希望政府能强化柑橘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培育柑橘品牌企业,建立柑橘产业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第四件大事:
落实资金,撬动乡村沉睡资源
与以上所有“大事”相比,春节后最让张兴菊头疼的便是资金问题。她简单算了笔账,介绍了近期的资金流向:春节前,公司支付了农民的土地租金,“光是在遂宁便超过2500万元”,再加上工资支出、果园和工厂的运作支出,以及节后购买肥料的800万元……
一笔笔的开销,让时刻关注着公司流动资金状况的张兴菊不敢放松,“为了确保企业良性发展,充足的流动资金十分重要”,为了实施今年的工作计划,她决定向银行申请一笔贷款。
说起贷款,张兴菊的语气变得稍显沉重:“我们手里有几万亩土地,每亩土地都在产果,深加工后的产值也十分可观,在我看来,这就是优质资产,可很多银行却并不这么认为。”当然,张兴菊也十分清楚,农业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难以预判的风险是许多银行贷款难批的重要原因。
“相信许多投身农业的企业,也面临着和我类似的问题”,张兴菊说,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唤醒农村沉睡资源,“这离不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2月7日夜里,张兴菊申请的贷款有了着落,一笔数千万元的资金将很快发放至她的公司账户,这让她欣喜地表示:“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的红利期就要来了!”
张兴菊在“遂宁鲜”展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