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春节前电信诈骗理财骗局常出现 来看骗局套路!

2017-01-24 07:38:25 杜晓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春节将至,大家的心情似乎“飞”了起来,防范意识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本着年前捞一笔回家的心理,也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划骗局。从往年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发布的预警看,春节前夕,是各类骗局的多发期。

今年春节前,大家要提防哪些骗局?《法制日报》记者为你一一盘点。

电信网络诈骗易发多发

养成良好习惯可避风险

不久前,湖北省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出预警,指出春节前可能出现的“九大骗局”,具体包括:虚假红包诈骗;二维码诈骗;钓鱼网站诈骗;虚假客服诈骗;预购诈骗;中奖诈骗;朋友圈诈骗;快递诈骗;退款诈骗。

《法制日报》记者从360手机卫士了解到的电信诈骗大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春节期间,骚扰电话在靠近大年三十期间逐渐减少,春节期间出现波谷。2016年,手机端主要安全威胁为钓鱼网站、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以及手机恶意程序,在2月份均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

据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预测,随着移动支付不断普及发展,2017年春节前后,针对手机端的诈骗反而会呈现活跃的趋势,主要存在以下五大趋势:假冒熟人诈骗高发;年底出行需求大改签骗局多;年底集中购物网购骗局频发;积分兑换伪基站短信再来袭;线上红包热抢红包须谨慎。

在反诈骗举报平台“猎网平台”近日发布的《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出,2016年以来,网络诈骗主要呈现几个明显的特点:手机卡成为新的盗窃目标;利用短网址、微云分享链接跳转到钓鱼网站;知名招聘网站、语音平台进行公开招聘;真假难分的钓鱼网站;精准诈骗的实施;诈骗专业度越来越高;利用新业务和冷门业务漏洞实施诈骗;利用云盘、同步软件进行信息窃取。

实际上,不少地方有关部门在节前都发出相关预警。据相关媒体报道,合肥警方近日表示,市民手机、电话接到,或者在网上看到各种通知类、广告类信息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向有关部门、单位核实具体情况,不要轻易回拨所留联系电话;上网时请注意识别假冒的银行或证券公司网站,慎重选择购物网站,不要轻易点击自己不了解的链接或弹出窗口、悬浮窗口,应在电脑上安装并及时更新安全软件。

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提出建议,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陌生链接勿点,不在安全性未知的网址界面中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定期修改社交账号密码,避免手机联系方式等信息遭到泄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避免遭受手机病毒;面对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勿随意扫码。

节前理财骗局陆续崩盘

理性投资多问“为什么”

除了电信网络诈骗,金融理财诈骗同样是春节前比较活跃的一种诈骗形式。

《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指出,金融理财是受害者损失资金最多的诈骗类型,去年涉案金额达7411.4万元。其次是赌博博彩诈骗,虚假兼职、身份冒充诈骗的涉案金额分列第三和第四位。

“为什么一些金融理财骗局都在春节前陆续崩盘,暴露出来?”金元宝理财创始人祝伟明分析认为,核心原因就是兑付出现困难,即骗局里面的资金(包括在里面的和新流入的资金),无法满足资金提现的需要。

“这可以从资金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资金流入因素方面看,过年了,对家庭来说,通常是用钱的高峰时期,比如人情往来、孝敬父母、添置电器,这时的投资意愿是比较弱的。所以有多余的钱,都留着;骗局中到期的钱,也不再续投。自然,新流入的资金就减少了。从资金流出因素方面看,过年了,也到了收益兑现的时候。在一些金融互助或者以做任务拿收益的骗局中,投资者平时拿到的都是纸上收益,赚了多少钱,仅仅是一个虚拟的数字。赚的收益,大部分都舍不得提现,试图让钱生钱。很多骗局挨不过年关,就是因为参与者都在年底兑现收益。流出的资金要比平时高出2倍甚至10倍。两相结合,就导致了年底骗局高发。”祝伟明说。

《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指出,骗子开设虚假的金融网站、投资理财网站,通过超高收益诱骗投资者进行投资。而投资者一旦投资,往往根本无法取回本金。常见的投资理财欺诈形式包括天天分红、网上传销和P2P贷款欺诈等。

“参加这些骗局的人,有一部分是被高收益和高大上的伪装蒙蔽了的人。这类人群,通常分析能力、辨识能力较弱,容易轻信,再加上收益可人,一旦入局,就会深信不疑,谁劝都没用。很多老年人就属于这种类型。对于这类人群,首要的防范措施是事前加强科学理财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保持合理的怀疑,知晓通常的理财骗局会有哪些特征。例如,凡是保本保息,还承诺20%以上年化收益的,就要非常警惕;又比如,收益的来源是什么,能否说清楚、解释得通?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验证方法。凡是骗局,这点是最难掩饰的。比如看广告拿收益,可以想想,这个事情说得通吗?广告主真会出钱让一个专门看广告的人来看他的广告?有哪个知名品牌确认在上面做了?又比如金融互助,你出一份钱,他出一份钱,然后就每天拿日化3%的收益了?谁给出个这个收益?有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吗?”祝伟明说。

不久前,在平安洛阳微博上发布了一幅图片提醒人们年底投资须谨慎,“蜀黍提醒/年底案件高发/投资项目要多留个心眼/毕竟还得准备钱给小孩们发红包”。

祝伟明建议,家庭成员也要做好协商和协同。尤其对老年人,子女平时要做好关怀,了解父母平时的动向。发现卷入明显的骗局,要及时阻止,必要时,控制其资金账户,以免损失继续扩大。

祝伟明还认为,在支付、400电话申请、广告宣传、信息披露、工商注册等方面,都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和责任界定,事后也要追责。此外,还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权威的“黑名单”发布平台,发挥群众力量,将此类骗局扼杀于萌芽状态。骗局崩盘之后,对于投资者的救济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遏制诈骗需强化源头治理

社会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

针对春节前诈骗现象多发的问题,连日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媒体都发出了预警。

尽管如此,不法分子依然未收敛,依然有人上当。春节前为何诈骗现象多发,又该如何防治?记者对此采访业内专家。

除了电信网络诈骗和金融理财诈骗之外,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春节前形形色色的其他骗局也为数不少。比如发生在人们回家途中的,一种以接老乡为名的骗局。

“不法分子也要过年,所以比较活跃。况且通常情况下,一般到了过年的时候,很多单位、公司都会发年终奖,包括很多农民工也是在过年的时候能拿到钱。不法分子就瞅准了这个机会,到处行骗。还有一点就是过年的时候,人们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包括借钱还钱之类的行为比较频繁,也容易让不法分子趁虚而入、浑水摸鱼。”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说。

“节前骗局高发的原因,首先是不法分子也得过年,觉得年前得骗点什么,这是一个作案规律。从受害人的角度来看,节前经济活动比较多,有很多人要么去银行取现金,要么刷卡消费,临近过年人们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往往又会放松警惕,不法分子就觉得机会来了。此外,现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比较多,也加大了监管执法的难度。”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面对春节前各类骗局,人们又该如何防范?

“普通公众要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很多人之所以被骗,就是因为盲目相信有利可图、占一些便宜。春节期间,对一些陌生人的电话短信要加倍警惕,提高甄别能力。”傅蔚冈说。

刘俊海认为,防范的关键在于看好“钱袋子”。“因为是诈骗,不是抢劫,所以很多公众确实对此防范心理有待提高。这些骗局可能出现在微博、微信上,也可能出现在大街上发的小广告,还有诈骗电话,甚至还有熟人介绍的骗局。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人们一定要淡定从容,看好‘钱袋子’,千万不要为了占小便宜而吃大亏,特别是老年人要重点防范。如果真的被骗,要及时报案,这不仅是自身维权的途径,也可以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在《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中,还提到了虚假票务:骗子开设虚假的票务网站(包括飞机机票、火车票、轮船票等)实施欺诈,并提示,办理机票退、改签业务要找航空、铁路公司或购票商办理,不可轻信陌生短信、电话告知的方式办理。此外还有微信红包:主要是通过微信或微信群以返还红包、借钱、充话费、进群必须发红包等为借口,骗取受害者钱财,并提示,不要随意给陌生人发红包,需要交钱才能进入的群大部分是从事诈骗、赌博、色情等违法活动,此种群请不要进。

为了有效应对春节前诈骗现象多发的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

“功夫还是在平时,要把相关工作做好。还要强化源头治理,比如保护好个人信息。”傅蔚冈说。

刘俊海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微信、手机短信、公共场所公益广告等各种方式,宣传预防诈骗的法律常识,多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漫画、动画,效果可能更好。有关部门的打击工作要做到稳、准、狠,收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不断提升诈骗的违法成本,降低诈骗的违法收益,让诈骗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还要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收益,在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不忘民事赔偿,提高执法机关公信力和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度。

“电信、工商等部门,也要与执法机关之间形成无缝对接、信息共享、快捷高效、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24小时全天候打击诈骗的合作机制。还要推动群防群治,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作用。”刘俊海认为,真正有效的长效机制就是协同共治。各个单位、企业都要加大防骗、识骗、反骗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包括很多高校放假之前,也要给学生讲清楚,春节期间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微信、短信,不要轻易给人汇钱。在目前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大对于现代科技的运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对各类诈骗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排查出诈骗案件的蛛丝马迹线索。比如骗子来自哪个地区、惯用手段是什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