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转身 从“民间行医”到“正规执业” 不过,中医药在欧洲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才最终赢得了欧洲人的“芳心”。王梅不会忘记,十几年前,中医药还被荷兰医学界视为“伪科学”。2007年,她在莱顿大学筹备第一届中医药研讨会时,还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时,世界卫生组织相关干事、英国等国业界专家已确认出席。王梅向校长耐心解释,才最终得到校方支持。 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可以为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研证据。王梅告诉本报记者,《自然》《科学》等杂志也发表了多篇支持传统中医药有效性的文献,荷兰学界对中医的态度已经转变。 荷兰人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用主义特质,推动了中医药的广受认可。王梅举例说,大部分荷兰医疗保险公司都可报销针灸治疗70%到100%不等的费用,这是因为他们通过临床试验发现,针灸疗法“高效又省钱”。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时,如果采用西医物理疗法,病患平均需要12次治疗才能痊愈,而使用针灸疗法,平均治疗次数缩短到10次。多家医保公司很快就将针灸疗法纳入了保险范围,鼓励受保人使用。中医药的各类研究项目也得到了政府机构的支持,大有将荷兰打造成“欧洲中药港口”的趋势。 刘保延认为,目前,中医在国外往往被视为替代医学,在很多国家尚未得到应有的“名分”。由于中医在国外大多是个体诊所,以中医为主题的国际课题也较少,又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中医就容易被认定为“伪科学”。今后,需要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权威的研究数据,为中医的安全使用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培养中医的国际化人才,建立针灸国际人才储备库。 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主席、巴黎时空针灸研究院院长朱勉生告诉本报记者,随着近年来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法国医学界和各阶层加深了对中医的认知。2010年,巴黎3家公立医院对128名医务人员的肌肉骨骼劳损进行针灸治疗,其中,67%的医务人员都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我在巴黎开中医诊所20年,诊疗了约10万名病人,其中95%都是欧洲人,大部分病人对疗效都很满意。”朱勉生如是说。 1997年,巴伐利亚疗养地巴特菲兴的约翰内斯医院成立了名为“德国中医堂”的中医科。医务主任孙卫中2006年又在莱比锡创办了中医疗法培训中心,免费为上万名德国医生和康复理疗师提供培训。孙卫中表示,德国医生热衷于研究中医,一方面是因为中医重在整体和预防,它提供了与西医完全不同的考察治疗病症的思维和手段,另一方面,包括中医在内的自然疗法本身在德国就有传统。 随着中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国外的实践推广,中医在欧洲成功实现了转身,从“民间医生”转变为“受到国家认可的正规医学”,甚至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时,还被视为“最好武器”。芬兰一位9岁儿童拇指上长了肉瘤,在当地做了两次手术,把拇指和食指都切了,肉瘤却还在长,眼看着整个手掌甚至整条胳膊都要保不住了,孩子父母听到刘保延讲针灸的效果,就跟着他来到中国,接受了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火针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除掉肿块之后,肿块再也没长出来。 “一带一路” 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难得契机 越来越多欧洲人注意到,针灸不像西药会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尽管中医药在欧洲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一些国家在中医角色定位、市场准入、法律保护以及中医疗效等方面,却一直态度“暧昧”,使中医陷入了尴尬境地。 德国中医学会会长岑春华介绍说,目前,从事针灸治疗的自然疗法师的待遇远远低于正式注册的执业医生,而多数从事中医的德国华人只能取得自然疗法师资格。孙卫中看到,德国医生针灸学会的会员都必须是德国的执业医生,同时接受过中医培训。德国不承认中国的医生资格和中医药大学学历,这使很多中医师无法以医生身份在德国行医。 荷兰菲他格拉斯科技公司首席科学家贝尔特·范·杜安一直致力于人参量产化工艺的标准化和优化。杜安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植物药,如何一直保持相同的生产标准,做好质量控制,包括农业种子规范、工业生产规范,以及规范的有效性评估等,是中医药进入欧洲的最大瓶颈。此外,“中医药的翻译也会让西方人在接受时产生疑惑”。目前科学界公认的传统中医药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在西医理念中,只有生病才会服“药”,无病服药反而会有损健康。因此,在推广中医药时,不应忽视中西方对“药”理解上的文化差异,寻找更合适的词汇突显中药的“预防性”。 中国药企人员流动性极大,也成为一个阻碍。王梅表示,以优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为例,药品只有符合欧盟GMP标准,才有资格在欧盟国家递交入市申请,且每3年复检一次。然而,欧盟GMP检查人员3年后复查时,企业相关人员已全部“换血”,就会造成对其作业规范的“不信任”,加大复查难度。 李振吉坦言,首先,由于较大的文化差异,要西方接受“天人合一”这样的中医理论知识很难;第二,欧洲很少有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第三,中医药的发展会给所在国家的民营医疗机构带来冲击和竞争;第四,中医药自身的研究和创新较薄弱,在国际化推广时没有优势。今后,中医药行业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中医药的数据和疗效的研究,发表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文章,提高中医药的科技含量和国际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选派国内优秀中医药人才到国外举办中医药培训班,开展国际会诊等,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推广作用。 吴中朝则表示,当前,中医在欧洲的推广以民间为主,要开设政府主导的针灸医院和中医院有很大困难;能否扩大将针灸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目前针灸在欧洲以针为主,方法较为单调,今后要扩大针灸的多品种应用,提高疗效。 “在中国,针灸重在养气,而在德国,针灸主要用于慢性病治疗。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这些传统汇聚时彼此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针灸从业者也需要重新适应和变化。”在北威州设立了骨科诊所的德国医生针灸学会前董事于尔根·巴赫曼对本报记者说。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目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已经发布了17个标准,包括发布制定了“中医药常用的名词术语翻译标准”,收集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6000多个条目,先后发布了中英、中法、中西、中葡、中意、中俄、中匈的对照标准。李振吉告诉记者:“如果名词没有标准,中医药很难进行国际推广”。 刘保延建议,为了让针灸获得更多青睐,中国可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针联等多边组织,以及各国孔子学院等开展机构间合作,并建立世界针灸基金,对各地的针灸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并开展针灸的临床研究计划,举办“一带一路”针灸文化传播活动。 |
相关阅读:
- [ 12-13]中医药“一带一路”尼泊尔健康行在加德满都举行
- [ 06-17]加国中医诊所发生杀人案致1死1伤 或系内部纠纷
- [ 03-21]马来西亚天气酷热 中医求诊者增加至少两成
- [ 10-09]针灸受当地民众欢迎 比利时中医盼早日合法化
- [ 01-06]澳洲一名中医给肠道患者注射猪肠细胞被"停牌"
- [ 03-28]捷克病患:中医减轻了我的痛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