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者冯印陶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833弄,有一间四层厂房,这里曾是一家铆钉工厂,工厂搬迁后,厂房由于采光非常不好,几乎一直处于废弃状态。不过,如今这间厂房已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叫做“米域·有光”的联合办公空间。 建筑师把4层的天花板一一打穿,屋顶新开了一个穹顶,将平均直径3.6米的圆光从四层引入一层,于是就有了光。老厂房现在是一个联合办公场所,服务于小团队及独立工作者,也成为城市旧空间改造的经典案例之一。 米域创始人冯印陶说,像这样的旧房改造新空间的项目,仅米域在过去两年就已经做了四个。
废弃的老厂房获得“重生” “城市更新”是上海未来建设新的主题。去年发布的“上海2040”总体规划明确,未来20年内,上海建设用地将只减不增,这意味着,原有的在“白纸”上大拆大建的开发手段,将更多转变为在现有建筑上“修修补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去年曾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指出,土地利用、工业和工业区的改造和转型将是上海城市更新的重点。
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是中国民族资本的集聚地,苏州河地区曾是上海最繁华的工商业中心,被誉为“华界工厂发源大本营”。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制造业逐渐退出舞台中心,许多纺织厂、加工工厂关停,留下一些被废弃的厂房。 这些厂房记录着上海一个重要的时代,很多被视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存。但在产业转型的大潮中,如何使它们发挥新的价值,成为夹在土地集约利用和历史文化保护中间的难题,也是几乎所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进化的必要过程。 在西北长大的冯印陶也是半个上海人,小时候,每逢过年他都要随母亲回上海,因而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情结。大学毕业后,冯印陶远赴澳洲留学、工作,但他对上海的关注却未淡化。 “中国的城市在过去这些年发展速度很快,同时积累的问题也比较多,这几年,城市升级、改造、资产盘活等越来越受到关注。”冯印陶说,在中国,目前是创造全新商业模式的好时机,带着想做些有价值尝试的心情,2014年底,31岁的他决定回国创业,首选就是上海。 米域是冯印陶其中一个创业项目,致力于新空间的改造,把包括老厂房在内的一些建筑升级成为适合年轻、创意、自由一代的新型工作空间。 除此以外,他还创办了国内首个专注于“新型空间”的房产众筹平台一米好地,一些青年公寓、创意园区、商业综合体等轻资产项目,可以使年轻人通过“众筹”的方式,实现大众共创、共有、共享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空间。 “上海是一个讲究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大都市,如果空间升级改造有所突破,应该会最先发生在上海。”冯印陶说,“同时,上海也是一个吸引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城市,我们希望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在此工作和生活。” 冯印陶作为上海新一批年轻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对于创业这件事有着亲身感触。 “中国是一个适合创新、创业的地方,因为市场很大。”冯印陶说,“很多nichemarket(细分市场)在国外没法做,因为它太小了。但是在中国,niche market大到每一个细分都能养活一个巨型的企业。”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团队建设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这也是中国吸引大量“海归”回国创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尽管在一些创新领域的规划制定等方面,中国仍有待快速完善,但包括冯印陶在内的很多创业者,都打定了要在中国、在上海创出一片天空的信念。 尤其在上海,当前,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科创中心,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和软环境建设如火如荼。就在1月15日,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将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 其中,像冯印陶这样的海外归国创业者已经在上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商业思维和理念,许多科技人才也带入了新的技术思潮,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袁志刚曾在一次讨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会议上指出,中国科创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是,要利用好全世界的储备人才,想办法让他们回来。 袁志刚本人就是一个资深“海归”,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法国留学时受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号召回国工作,大量像他这样的归国留学生,为上海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也再次对海外具有多元文化、理念和先进技术的留学人才形成了吸引力。 |
相关阅读:
- [ 01-19]【网络媒体走转改】90后志愿者刘萍:用行动温暖旅客回家的路
- [ 01-19]【网络媒体走转改】2017“铁骑返乡”大幕拉开 福建迎千余“铁骑”回程高峰
- [ 01-19]【网络媒体走转改】说好“小村故事” 唱响乡村旅游歌
- [ 01-19]【网络媒体走转改】杭州东站:一群90后姑娘正守护春运回家路
- [ 01-19]【网络媒体走转改】习水龙凤村有个“扶贫之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