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胡俊 杨洲 马建宁 蒋萍)原本生活在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地区,过着靠天吃饭的贫困日子,如今却变身为一名掌握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并且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与都市白领不相上下。谈起移民搬迁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35岁的村民海福贵感慨地说:“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还是党的移民政策好哇!” 春节临近,宁夏新闻网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生态移民新村原隆村,目光所及,两耳所闻,全是移民搬迁政策给移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移民移出新观念和新机遇 步入海福贵新家的大门,一排新建的住房映入眼帘:洁白的瓷砖墙、咖啡色铝合金玻璃门窗,还有屋檐上红色的琉璃瓦,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新房是我搬到这里后,用打工赚来的钱续建的。”站在漂亮的新院里,海福贵自豪地说。海福贵的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那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世世代代仅靠几十亩薄田维持生计。由于老家常年干旱少雨,一年下来,几十亩旱地的纯收入不到1万元。2012年5月,“80后”农民海福贵响应政府号召,搬出大山来到闽宁镇原隆村,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环境变了,挣钱的门路多了,人也有了精气神。”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海福贵就在政府分配的54平方米住宅的基础上,续建了近百平方米的新宅,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海福贵家新建成的卫生间。 更让海福贵意想不到的是,每到冬季农闲之余,当地政府还会举办农机驾驶、厨师、刺绣、种植、养殖等各类实用技能免费培训班。2016年初,海福贵参加了农机驾驶技能培训班。当年7月,拥有一技之长的他被镇上的立兰酒庄聘用,主要负责葡萄园的管理和维护,月工资收入达4000元。 “我媳妇因为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厨师培训班,目前在附近一家农场做饭,每月工资也有2500元。”海福贵开心地说。除了工资,夫妻两人在土地流转、农场养牛托管上每年还有几千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我们一家人的收入都接近10万元了,这跟过去简直没法比。” 从农民变成企业工人,除了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海福贵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发生转变。“在山区老家,每年守着那些地,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奢求,谁还会有其他的梦想和追求?而现在,大家你追我赶,比的是谁更努力,谁家日子过得更好,想偷懒都不成,环境真的能改变人啊!” 海福贵感慨地说:“我们一起搬迁来的村民,已经有很多人都开上了小汽车,我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两年内要买一辆小汽车。” 技能培训给了移民群众新选择 正和记者聊着,海福贵的手机响起,酒庄还有工作需要处理,记者便跟随海福贵来到酒庄。几分钟的车程后,看到了成片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立兰酒庄就位于葡萄种植基地的旁边。 “小伙子勤劳朴实,工作非常出色!”立兰酒庄总经理邵青松对海福贵的表现赞赏有加。邵青松表示,酒庄作为一个“高大上”的涉农企业,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尤其是对员工的要求。他说:“酒庄的灵魂是酒,酒的灵魂是土地,土地的灵魂是人。因此,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但对人才的标准,邵青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胜任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人才。”立兰酒庄每年用工量达3万多人次,工人大多是闽宁镇原隆村的村民。 立兰酒庄总经理邵青松向记者讲述企业的用人理念。 邵青松说,聘用原隆村的村民,最初也遇到语言不通、思想保守等问题,但他们做事踏实、认真,为人诚恳友善,这些内在的品质是他最看重的。“经过组织培训,他们待人接物、精神面貌、能力素质都有很大提升。”几年下来,邵青松越来越喜欢这些淳朴勤劳的村民。“我们酒庄每月都要组织员工到五星级酒店学习体验,现在他们都变时尚了。”邵青松笑着说。 立兰酒庄车间主任柳发明,原来只是个初中文凭的建筑工人,2012年进入酒庄后,凭着认真和好学,加上酒庄的技术培训,短短几年,成长为酒庄的中层骨干,收入也是成倍增加。在生产车间,记者还见到了柳发明的妻子刘莉,她正在忙着给酒瓶贴标签。“在这里上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刘莉说。夫妻俩现在的月收入都超过了7000元。“作为一个曾经在山区务农的妇女,现在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真是感觉找到了自我。”说这话时,刘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特色产业打造新型“铁杆庄稼” 如今,闽宁镇蓬勃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移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近年来,闽宁镇坚持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逐步形成了“种葡萄、养黄牛、抓劳务、建园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镇产业总值达到3.2亿元,20年增长23.7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地移民在立兰酒庄上班 值得一提的是,闽宁镇通过建立宁夏生态移民培训示范基地和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对当地移民开展一轮接一轮的职业技能全员大培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每年劳务就业达8000人,实现收入近1亿元,人均收入达1.2万元,占到群众收入的54%以上,成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展不间断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帮助移民群众由零星短期务工向技能型、人才型产业工人转变,以此带动农民身份转变,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闽宁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坚定地说。 【编辑】:杨洲【责任编辑】:贺璐璐 |
相关阅读:
- [ 01-18]网络媒体走转改:今年,坐着“高铁”回家
- [ 01-18]【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 [ 01-18]【网络媒体走转改】中国江西网直击铁骑返乡
- [ 01-18]【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医疗保障 兜底暖心
- [ 01-17]【网络媒体走转改】被习近平点赞的三都边防派出所,如今更暖心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